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语言文字 >

俗体字: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中仍有一席之地


    作为世界上生命力最长的文字,汉字保存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的文明纪录。这些纪录中不仅包括了汉语民族的,同时也包括周边民族的。匈奴、突厥、蒙古、党项等民族,朝鲜、日本、印度等国家的许多文明成果都是因为汉字才得以留存。与此同时,汉字中还有大量的俗体字存在,就是指形体不合规范但又能表示某种特殊寓意的汉字,区别于正字。在民间一定地域流行的通俗字体,属异体字的一种。虽不规范,但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俗体字的由来
    汉字发展到篆文,经过全面整理,字的偏旁构成已基本固定;由篆文变为隶书,再变为楷书,偏旁的形态又进一步确定;这样,字的写法就有了规范。合乎规范的字就是正体字或正字,不合规范的字就是俗体字或俗字。
    俗体字难登大雅之堂
    “俗体字”不登大雅之堂,“造字”方法未必合乎六书标准,但又借鉴六书尤其是会意方法,适用于民间通俗文书,在平民中间流行。一定的文字系统中,正字占据主导地位,俗体字则作为从属;正字是文字系统的骨干,俗体字则是正字系统的补充。早在唐代敦煌写本里,就有很多俗体字,但俗体字不一定产生于唐代,有相当一部分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周有光曾说过:“俗体字的产生在历史上没有停止过。俗体字不但在比较随便的场合应用,在庄严的场合也应用,不但一般书写者应用,受过严格文字训练者也应用。各种字体里都有俗体字,它是不受体态限制的构形简化。汉末以来,各个时代都不能不或多或少承认一部分群众中间普遍通行的简体字。”
    俗体字比比皆是
    俗写现象到处都有,书写者也是遍及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常见的诸如“招财进宝”、“五谷丰登”、“黄金万两”等,其实就是有意将几个字组合,省略一些平行笔画,将上个字末笔作为下个字起笔,连成串而已。
    人们办喜事,在门窗上贴个红“囍”字,这一习俗,传说与宋代王安石有关:王安石从小才华出众,23岁那年进城赶考,在马家镇偶见走马灯上一则上联。第二天交了头卷,主考官出一下联,走马灯上的上联派上用场,于是信口对上。哪知走马灯所出上联,是马家为择婿而出,主考官的下联又让他成了马家佳婿。正当拜天地时,报子来报:“王大人金榜题名。”王安石喜上加喜,带着三分醉意,在红纸上挥笔写了个“喜”字,犹未尽兴,一气呵成又写了个“喜”,两个“喜”字紧紧相连,合成一个硕大的“囍”字。从此,贴“囍”字风俗便逐渐形成。
    和正体字比较起来,俗体字的特点是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也有少数是另造的。由于很多俗体字比正体字笔画少,应用方便,所以千百年来流传不断。总之,汉字跨越时空,承传了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历史和真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