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其它民俗 >

中国的老行当

    中国传统的特有的老行当,共分为文艺娱乐行、工匠农业行、作行店铺行、什杂服务行、三教九流行五大类,对这些老行当的了解能体味当时的历史情景,增进对传统文化、历史知识的认识。而这些代表各种文化的老行当,有的正在消失。
     
     1.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汉族民间工艺品。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面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人,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人。用于收藏的面人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人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2.绞脸
    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方式,亦称绞面、开面、开脸等,是一种使用线除去妇女脸上的汗毛的美容手段。
    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比如河北、江西、广西,都有妇女绞脸的习俗。而且通常都是在女子出嫁前由女性长辈施行,是一种成人礼。女人一生开脸一次,之后如有离婚改嫁等不再开脸。有的地方开脸之前,主家要煮“开脸饺”分赠亲友以示吉祥,也有开脸时要唱开脸歌以预祝新娘生育的。
      3.磨剪子  镪菜刀
    磨刀人的行头好像都是一模一样的。都是肩找一条长凳,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用于粗磨,一块用于细磨,凳腿上还绑着个水铁罐。凳子的另一头则绑着坐垫,还挂了一个篮子或一只箱子,里面装一些简单的工具,锤子,钢铲,水刷,水布,等等。
    磨剪刀这一行是无本生意,不需要什么投资,也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技术虽然简单,但也需要懂行。剪子分很多种,长剪、短剪、宽剪、窄剪、圆头剪、尖头剪、裁布的、修树枝的、剪钢筋的、理发的……刀也分很多种,剥皮刀、砍柴刀、切菜刀、开瓜刀、裁纸刀、斩骨刀等等。知道了剪与刀的种类和用途,还要懂得怎么开磨,这是一个有经验的磨刀工所必须具备的,否则刀不仅磨不光亮,而且又不具备锋利性,以后也就难挣饭吃了。
      4.剃头匠
    “剃头匠”北方人叫“待诏”。在古代,国人本不剃头,因为剃头是不孝的行为。《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于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没有理发业。理发业始于满清入关,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违者斩首。
    以前没有理发店的时候,理发的师傅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5.精修钟表
    数十多年前,普通家庭有钟表的不多,当时如果拥有一块手表,还算了不起的事。殷实人家有座钟、挂钟;戴手表的人都是富贵、高官高知等,成了一种奢侈品。那时候,钟表用的时间长了,难免出毛病,由此社会上就出现了修理钟表这个行业。
    以前修理钟表的师傅年纪大多都在40岁以上,有着多年的接触和修理各式钟表的经验,花白的头发,严谨的表情,没人怀疑他们的技术。而常见的修理钟表这些师傅都会在大商铺旁或街边路口找个合适的地方从事修理钟表行业。
      6.补锅    锔碗
    补锅匠备一副修锅用具担子,早上出门,沿着村落跑,嘴里间歇地叫着“修锅啊…”。“修锅、锔碗、套犁头啊…”遇上有破锅、破碗要修补的人家招呼,便卸下担子,按实物破坏的程度讲生意(价钱)。讲成了,便拿出那些家伙式儿:一个破铁皮桶或土白的大帆布包,里面装着大小不等的十多张白铁皮子和铝皮子,一把大铁剪,一根铁钎子,一把小锤,一瓶粘粘的湿润白粉,就地设摊作业。
    锔碗匠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蒙一块厚布,先用小刷子把要锔的碗碴和坏碗的掉碴裂纹处刷干净,然后把碴和碗对好,用一根带钩的线绳,把钩挂在坏碴的碗沿上,线绳从碗底绕几圈把坏碴固定住。按着拿出杆钻,用类似琴弓的“钻弓子”在钻杆上作动力,在碗和碴上钻出成对的小槽,再用砸扁的铜丝做成的锔子嵌入槽内固定住,外面抹上油灰就算补好了。锔盆、缸、锅等等较大的器具也基本是这个方法,不过用大一些的铁锔子罢了。
      7.剪花样
    剪花样艺人在旧社会被称为“卖花婆”的剪纸艺人,从事剪纸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为剪纸艺术倾注了无数心血,为了满足人民的需求,剪出了成千上万的刺绣花样,散遍每个角落,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剪纸艺术,深深地扎根在劳动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农民,他们自画、自刻、自染,农忙务农,农闲刻窗花,通过他们灵巧的双手,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朴实情感,美好的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倾注在自己的艺术品上。
       8.钉秤
    钉秤俗称制秤人,这里的秤是传统的木杆秤,现在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要经历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据说,传统手工制作杆秤有一百多道工序,号称“百工之首”。钉秤核心的工序是制作秤杆。柞栎木或红木用细砂布沾水反复打磨得又光又滑后,用钻头钻出密密麻麻的小孔,然后将一截细铝丝插入孔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一个个星点,秤杆大抵做成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一些老行当变得越来越少见,除了我们上面所提到的那些老行当正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还有哪些老行当正在消失?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起保护这些中国的老行当。
    欲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欢迎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