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华民族 >

令人叹为观止的羌族碉楼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根据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的文物普查:全州13县中,除红原、若尔盖、南坪3县外,其它10县都有碉楼,尤以马尔康、汶、理茂4县居多。4县中就有3县为羌族聚居地区。因此,单从数量上而言,羌族碉楼无疑是阿坝州内碉楼最集中的区域。
    
    羌族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羌族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羌族碉楼的修建让人惊叹,匠人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碉楼建成后稳固牢靠,经久不坏。198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发现的一处明代古城堡遗址“永平堡”,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保存完好。
    羌族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而有不同的功用,共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四种。家碉在羌峰寨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古时,羌峰寨还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同时要埋一块铁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碉楼,还要把埋藏的那块铁拿出来锻打一番。直到孩子长到十八岁,碉楼才封顶。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仪式时,将那块锻打了十八年的铁制成锋利的钢刀送给他。可见羌族的建碉风气早已深入人心;寨碉通常是一寨之主的指挥碉;阻击碉一般建在寨子的要隘处,起到“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处,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用的,同时也能用于作战。
    现在羌族碉楼虽能见到,但比以前少了很多,不少地方也新修了一些碉楼,多为观赏用。在一些保存完好的原始山寨,还有正在使用的碉楼,一般作为羌族民居的一部分,存储粮食使用。关于羌族碉楼的产生,目前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汉羌两族在岷江河交汇,文化抵触发生战争,碉楼是战争的产物;其二认为,碉楼是羌人用来祭祀的建筑;另一种观点则说,羌人汉代还没有来到岷江河谷以前,那里的土著已有建碉楼的历史。
    然而,无论羌族碉楼的产生是什么观点,在今羌族聚居区内遗存的大量碉楼中,作为一种极特殊的空间形态,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本土建筑中,都正以不可替代的历史、科技、艺术价值昭示人类,展示着独特的空间创造和极不寻常的民族文化发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