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的“活化石"——羌族巫舞
http://www.newdu.com 2024/11/14 06:11:44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羌族巫舞是巫觋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对宇宙间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然现象等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冥冥中好像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产生了。巫觋则是被认为能与神鬼交往、代表它们说话、执行它们意志的人。 羌族巫舞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 皮鼓舞 这是羌巫的主要舞蹈,一般是两人作舞,一人举短戈在前,一人敲鼓跟随于后 。羌族风俗是人生病或死后举行葬礼时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师领跳,亲朋都要参加。击鼓的动作习惯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两边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渐加上蹲跳前跃的动作,有些巫师还要在原地打旋子,十分精采,据传跳皮鼓的鼓点就有108种之多。皮鼓舞的主要步伐有“蹲跳猫步”、“两侧踮跳”、“松膝走步”、“八字步全蹲跳步”、“甩鼓击鼓步”。 猫舞 羌人认为猫能为农业除害,而加以崇敬。它属于农节时的祭祀巫舞,舞蹈动作多模拟猫的形态,蹲跳、翻、扑相当灵敏,并出现单腿站立、两臂曲肘手指张开如爪的造型,将猫的形象加以夸张和神化。 跳“麻龙” 这种巫舞流传在汶川一带,为巫师一人所跳,手执一制作精致的龙头,用二丈余长的粗麻绳为龙身,舞动中龙头昂首前导,龙尾啪啪作响,长长的麻绳盘旋飞腾,别具一格,颇为壮观。要把麻龙舞得圆滑灵巧,既要有臂力,还要有一股巧劲,更何况巫师是在蹲跳步伐的基础上甩动长绳,增添了它的难度。跳麻龙可能与明、清时代在广大羌族地区屯兵有关,当时的屯兵全是汉人,他们将内地的文化、习俗等带入了羌族地区,跳麻龙可能是在这种情况下吸收汉族地区的龙舞演变而来的。 盔甲舞 大葬舞中的盔甲舞是军礼中的祭祀舞,有出征和凯歌两部分内容组成,出征部分中有威逼敌人的“嗨,嗨”吆喝声;凯歌部分中有“全村的战士打胜仗回来了”的歌词。 跳盔甲舞时,舞者分为两排面相对而立,手执“弩”或“戈”,步伐似战场上的攻守状,以两侧跳步伐为主。第二种步伐是耸肩的侧跳舞步,配以单脚踮跳。第三种是手执兵器前伸,作冲杀式。对阵的舞蹈用碎步进退,并有歌配合。茂汶三龙跳此舞时,两人除头戴盔、身披甲外还要披一张熊皮,在相对的两种舞者中领跳,这两人的肩上挂着铜铃,跳时叮当作响,主要步伐为碎步。这二人实际就是古代巫师主持大葬祭典的形象。 随着人类宗教意识的成熟,原始的羌族巫术已逐步衍化为有较固定仪规的原始宗教,舞蹈就成为宗教仪规的组成因素,这在中国各民族文化和传统宗教文化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崇般图》
- 下一篇: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纳西东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