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千姿百态的唐朝女子发髻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王朝之一。这种开明既体现在对少数民族的宽容和对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上,更大程度表现在社会思想意识方面的自由和解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朝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较前代更活跃的角色。因此,她们更注意挖掘自身的美丽,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新月髻、反绾髻、堕马髻等百余种。
    古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从“唐朝妇女发髻样式对比图”中可以看出,唐朝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朝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
    唐朝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唐朝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
    云朵髻
    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朝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孔雀开屏髻
    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此发式多为唐朝贵夫人所喜用。
    双环望仙髻
    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
    盘桓髻
    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血上盘桓而成。髻前插对梳,髻上饰条形彩珠,显得干练持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这发式西汉时已在长安妇女中盛行,到唐朝仍为宫女和士庶妇女所喜用。
    螺髻
    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螺壳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诗句,后来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朝,仍有妇女喜欢。
    由此可见,唐朝妇女丰富多彩的发式展现了她们栩栩如生的社会生活。正是唐朝这种大气磅薄、文化兼容、精神自由的社会,给了妇女们一个可以发挥与众不同之审美情趣的大环境。唐朝妇女的发式在传统的形式中汲取了新鲜的血液,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地丰富、创新。它的美丽中凝聚了中国古代女性最古朴的智慧,是它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古代社会祥和的生活,让我们体会到与政治和烽火无关的那遥远的宁静。它是中国古代妇女服饰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星;它是中国女性求新、唯美之精神气质的绝佳体现;它是唐朝繁盛文化的积淀;它是闺阁中的秘密,也是古代妇女心中最美丽的愿望。
    总的来说,千姿百态的唐朝妇女发髻在中华妆饰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妇女发髻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更多朝代文化方面的知识,尽在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