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草书


     草书,是应简便易写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书的简介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的发展历史
    
    早期草书: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章草: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 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今草: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草书有关的典故
    
亦自不识:张丞相素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大概说的是张丞相非常喜欢草书,但是写的并不共正,别人都笑话他。一天,他得到佳句,赶忙记下,字写的很乱,整张纸都写满了。他让他的侄儿抄下了,可是侄儿不认识就问他是什么字。张丞相反复辨认,自己竟不认得了,就责骂侄儿说:“你怎么不早点问我,我都忘记是什么了。”
    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文字,是为了适应人们书写的习惯而发展起来的,现在也有草书一说,不多大抵值指的是乱而又不清晰的字。草书和楷书一样,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书体,饱含了先人们的智慧,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