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西晋时期的礼乐


    我们知道,礼乐可谓儒家救治社会弊端所开出的药方。礼——凸显等级差别,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乐——淡化等级差别,是体察民情,与民同乐。儒家原本只是诸子百家中平凡的一员,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的独尊儒术之后,礼乐上升为皇家统治天下的根本大方针,在社会各个层面上宏观调控,所以历朝各代的统治者纷纷继承沿用。但是,礼乐制度沿用至西晋却受到了挑战,神圣色彩似乎略显消退。
    
    西晋始于三国的统一,迄于冗长的内讧和外族入侵,历时五十一年。在战火纷飞、政权更迭频繁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还勉强维持了一段短暂的统一。甫一上台,司马氏就以名教为武器治理天下,尊儒崇文,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兴儒学、修礼乐、存教化、明尊卑成为巩固政权的手段。
    开国君主司马炎称帝以后,就以“将种”为耻,却以儒学传家自诩,立刻将规范礼律官职,创立朝仪作为当务之急。这种政策的确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礼乐的力量迅速发挥作用,渗透到了民间,倡导了人民的价值取向,元代编撰的《二十四孝》中就属晋朝人最多,杨香扼虎救父、王祥卧冰求鱼、吴猛恣蚊饱血、潘岳弃官奉亲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西晋。同时也让傅玄、张华等一大批晋初文人选择了投身权要的政治态度,傅玄批评曹魏人主“好法术”、“慕通达”导致了“纲维不摄”,实际上就是扭转曹魏以来的通达、轻儒之风,而恢复儒学风尚。这种特殊的政治态度又驱使他们背离追求独立、师心使气的正始诗风,文学创作中滋生出热衷功名、追求荣华的躁进之气。
    但是不久之后,礼乐的价值导向就渐渐脱力,最明显的原因就是西晋统治者自己立身不正。他们既是规则的建立者又是践踏者,他们自己使儒家伦理秩序失去了说服力。魏末20年,简直就是司马氏祖孙三代有预谋、有步骤的篡国夺权史,所以以儒家推崇的君臣关系来评价,司马氏得西晋,完全是不仁不义的“非礼”之举。但这只是一个开端,即使没有对外战争,这个朝代的上层统治集团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杀气,之后的立嗣骗局,八王夺权,连年战争,还奢谈什么体恤民情与与民同乐?
    一次次的揭穿了西晋统治者信奉儒家礼乐的虚伪性,这对于以名教治天下的西晋统治者无疑是最大的讽刺,也使以名教礼乐思想为宗的一代人内心信仰崩溃,但也在无形中松弛了伦理秩序钳制在人心中的枷锁。欲了解更多关于朝代、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欢迎登录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