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其它文化 >

西汉饮食文化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之一,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疆域辽阔。“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西汉饮食文化的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吧!
    
    西汉时期,皇帝拥有当时全国最为完备的食物管理系统。负责皇帝日常事物的少府所属职官中,与饮食活动有关的有太官,汤官和导官,它们分别“主膳食”、“主饼饵”和“主择米”。这是一个人员庞大的官吏系统。太官令下设有七丞,包括负责各地进献食物的太官献丞、管理日常饮食的大官丞和大官中丞等。太官和汤官各拥有奴婢3000人,为皇帝和后宫膳食开支一年达二万万钱。这笔开支相等于汉代中等水平百姓二万户的家产。每天开支达54.8万钱,相当于2700多石上好的梁米,或是91000多斤好肉。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他们“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
    在饭、菜的食用上,也有着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着等级区别。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粮食有稻、小麦、黍,粟,大豆,赤豆,麻子等:蔬菜瓜果有芥菜,葵、芋、姜、笋、藕、菱角以及梅、杨梅、梨、柿,枣、橙、枇杷、甜瓜等;肉食品属于兽类的有黄牛、绵羊、狗、猪、马、兔,梅花鹿;属于禽类的有鸡、野鸡、野鸭、雁、鹧鸪、鹌鹑、鹤、天鹅、斑鸠、鹬、鸳鸯、竹鸡、火斑鸡、鸮、喜鹊、麻雀等;属于鱼类的有鲤、鲫、鳡、刺鳊、银鲴、鳜等。此外,随葬的食品和饮料还有鸡蛋、各种饼食和酒。烹调时使用的调味品有盐、酱、豆豉、糖、蜜、曲、醋等。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有菜肴二十余种。‘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说道西汉饮食文化,还有一点需要知道的是,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是农耕,西汉的农耕经济是维持汉帝国秩序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也不难想象,谷物是西汉中国人的主要食物,更是西汉人赖以为生的主食。虽然从理论上来讲,肉是专门给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和贵族的。(吕思勉<<秦汉史>>,页571-572),但肉对于普通汉代人来说,并不像有钱人那样容易获得。从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军事后勤补给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汉军的主要补给食物就是粮食,一名士兵在300天行军中需要的18斛晾干的米饭。(<<汉书>>卷九十四下,页10)一日的消耗达到了0.6升。公元前99年,李陵的军队被匈奴包围时,他给每位士兵2斛干饭和一块冰,让他们一一突出重围。显然,汉朝政府为了军事的需要经常囤积大量的干粮,除战争之外,还有大量的干粮做为对匈奴臣服于汉朝的政治礼物。的确,我们可以有把握说,西汉普通人几乎每一天都在吃干粮。
    另外,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而开放的社会使中国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外来的东西,自然包括食物。在此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剧了。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通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根据史料记载,这些食品包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芝麻,洋葱,香菜,豌豆,以及来自西域的黄瓜。如葡萄和苜蓿的种子就是在公元前100年左右从大宛传入中国。到了公元2世纪,西域进口的葡萄酒受到极大的欢迎。在食物的不断多样化后,烹饪的技巧自然得到了改进。比如周代人只知道小麦饭而不知饼,而饼出现的时代则要往后推延至西晋时期。在一些古代出土的汉代及魏晋墓葬中都发现了揉面的场景。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从整个历史的视角来看,正是西汉时期的人们在最普通的食物原料上吸收了外来品,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才形成了底蕴丰厚的饮食文化,各地的饮食文化在这里汇集也形成了宫廷大菜与民间菜的大融合,也最终掀开了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