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启蒙国学 >

《三字经》的核心思想为何来自孟子?


    
    《三字经》的思想根基“人之初,性本善”,而“性本善”是孟子的核心思想,《孟子·告子上》曰“人性之善也,有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朱熹在《孟子集注·序说》中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在孟子之前,孔子的人性论采取了善恶二分法,即君子“性本善”而小人“性本恶”。《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中充满了这种二分法的论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果说孟子把人都看成君子,那么荀子把人都看成了小人,提出了似乎只有法家才会强调的“性本恶”论。
    王应麟恰恰是孟子的信徒,他的学术代表作《困学纪闻》第八卷径直题为《孟子》,是关于《孟子》一书的一系列学术考证笔记。其中谈到孟子思想的地方虽然不多,但每处都会心一笑,心有灵犀。
    《三字经》曰:“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这是化用了孟子的话:“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困学纪闻》先引用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以仁治人,以义治我。”接着引用刘原父的有关论述“仁字从人,义字从我,岂造文之意邪?”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愚谓:告子仁内义外之说,孟子非之。若以人我分仁义,是仁外义内,其流为兼爱为我矣。”
    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困学纪闻》也有明确的阐述:“尧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学所以明人伦。舜察于人伦,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孟子道性善,称尧、舜,莫大于人伦。此正人心之本原也。”正是因为他像孟子一样信奉“性善”论,所以他特别强调“养心”“尽性”,如他说“求在我者,尽性于己。”
    王应麟的思想还有多处与孟子冥契,最明显的是他继承发扬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指出,老百姓虽然无权无势,表面看起来处于弱势,但是绝对不可轻侮,统治者对老百姓不能耀武扬威,而应该怀有敬畏之心。他说:“弱而不可轻者民也,古先哲王曰‘敬民’,曰‘畏民’。石守道谓: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民可不畏乎?故曰:‘民为贵。’太史公以陈涉与汤、武并言,涉岂能为汤、武哉?盖楚、汉间豪杰之余论也。”他紧紧抓住“民心”大做文章,认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心之得失,此兴亡之大几也。林少颖云:‘民之思汉,则王莽不能胁之使忘;民之忘汉,则先主不能强之使思。’唐与政云:‘民心思汉,王郎假之而有余;民心去汉,孔明扶之而不足。’”
    顺便指出,《困学纪闻》也用了一些三字句,如“舜察于人伦,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孟子道性善,称尧、舜,莫大于人伦。”按照吴蒙等人的逻辑,这是否也可从侧面证明一律用三字句法的《三字经》的作者乃是王应麟,《三字经》的思想根基之所以来自孟子,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北塔)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