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古琴制作:还原上古遗音


    导语: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古琴艺术”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和其它传统手艺不同,古琴制作已经进入高等学府,1985年沈阳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琴制作专业,王鹏就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
    凤凰山下的大街小巷、陌上河畔,是王鹏人生的背景。那里,留下了他少年时代的足迹。而今,作为享誉中外的古琴制作专家,他的回眸更让故人备感亲切……
    1990年,王鹏从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工艺系古琴制作专业毕业。当时,这个专业在全国仅仅招过两个学生。毕业后,作为特殊人才,王鹏被分配到了北京民族乐器厂工作。当他兴高采烈地来到北京时,发现乐器厂凋敝的状况完全超乎他的想象。从进厂子那天开始,他不仅没有制作一张古琴,连古琴的影子都没有见过。
    
    古琴演奏
    穷则思变。那时,厂里有很多扔掉的木头,别人捡去烧火了。王鹏和妻子把木头捡回来,做成了一些木雕、发卡等。书市有个朋友很支持他们,于是,王鹏就在那里开辟了一小块“阵地”——一尺见方的一块小木板,把发卡别在上面出售。
    生活难以维持,又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古琴,两年后,无奈的王鹏“下海了”,专心致志地做木制饰品和木雕。2000年深冬的一天清晨,正在睡觉的王鹏突然听到了一阵敲门声。打开门,站在他面前的竟然是自己的大学老师赵广运——中国著名乐器制作大师。看见王鹏后,老师拿出了一把虎钳,那是他最新研制的古琴制作必备工具。恩师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他重拾荒废近10年的专业。
    据琴书记载,古时将制琴称作“斫琴”,而谈及斫琴,就不能不谈四川的雷氏家族,他们所制的琴被人们尊称为“雷琴”、“雷公琴”或“雷氏琴”。正所谓“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唐琴之中,以雷公琴为最,蜀中九雷中,以雷威成就最大。雷威制琴非常讲究制材,他把选材视为制作古琴的首要条件,他曾说:“制琴若要达到轻、松、脆、滑四善,必须选材优良,用意精巧,方才五百年有正音!”
    有了好的琴材,木头的处理也很重要。古人多以熏暴的方法,将木头久浸于水中,然后取出悬挂在灶上或用风吹日晒,等待木液尽干。若是千年古木则不必这样,只是现在古木难求,斫琴家们大都使新木,用机器将木头烘干处理后制成古琴。
    一般来说,类似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形成古琴悠长声韵的有利物理条件之一。大小槽腹的深浅,中空剜留的大小,底面厚薄的匹配比例,与面、底板的厚薄、长短,琴材的松紧、质地等均有一定关系,如果琴腹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发音。例如,面板不厚,琴腹过大,音色会变得空而无韵;而琴材较紧且厚,琴腹过小,必然导致音色沉闷。
    同时,古琴音声品质的优劣,也是检验槽腹内部作业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如果一张琴,只要其音色达到精良,那么无论槽腹内部如何凸凹不平、如何错落“粗糙”、甚至琴面以多块木料粘合而成,应该说这种槽腹内部的作业是合理的。反之,如果声音低劣、平庸、直白不通,那么槽腹内外即便光洁如镜、平整如几,这种槽腹的处理也未必是合乎古琴自身振动规律的。
    音色并不仅受限于古琴的槽腹,琴面的弧度、岳山和龙龈的高度,不仅影响着音色,也影响古琴被演奏时的手感。清代斫琴法记载:所谓“前一指,后一纸”,岳山高度不能高于一指,龙龈高度只有一指。左手按弦时,不能影响琴弦振动,不能弦击琴面。因此,岳山和龙龈的高度,非常重要。过高,演奏时会觉得抗指;过低,琴面会出现拍弦的声音。
    “低头”是许多斫琴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古琴的头部并非平直的,而是微微下沉的,这个倾斜的部位就叫做低头,琴体从四徽处开始的一个平滑的斜度,无形中增加了岳山的高度,使得岳山和琴弦高度实现了平衡。
    这时,便到了古琴制作过程中至为关键的环节:髹漆。这道工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古琴的外观,而且与琴的音色也密切相关。因此,历代斫琴家在髹漆工艺上,均付出了巨大心血,根据各自的经验进行不同创造,工艺极为讲究。从漆胎的成分、施刮、打磨漆胎的层次、方法、遍数,到用桐油合光、退光等,可谓极尽其能。
    完成以上工序以后, 便可上琴徽、弦、轸等配件。作为历代文人的雅玩,古琴的轸、徽、雁足等配件的制作与用料也颇为考究。制作琴徽最常用的材料是蚌壳, 较贵重的用黄金、翡翠、白玉等等。雁足和琴轸一般要用质地比较坚硬的木料, 如红木、紫植之类, 也有用玉、牛角等制成的,而琴弦则有丝线和钢弦两种,丝弦音色低沉古朴,钢弦音质洪亮。
    在灰胎的制作过程中,身体对生漆的过敏反应很严重。那时,王鹏浑身奇痒,眼睛肿得只剩下一条缝了。即便这样,王鹏还是舍不得休息,一遍又一遍地刮着灰胎。这一刮就是20多遍。半年的辛苦劳作,起早贪黑,王鹏的第一张古琴终于做出来了。
    
    制作槽腹,铲出一定的尺寸
    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第一张古琴,王鹏去拜访了一位古琴大师。大师说:“这不叫琴。琴得对称,你这个不对称,这么花,这怎么叫琴呢。”虽说大师的批评不近人情,可他的意见仍让王鹏如获至宝。按照大师的意见,王鹏把这张古琴进行了几番修改后,终于得到了大师的认可。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王鹏又信心十足地拜见了行内的另外一位古琴高人,希望得到指点。谁知,这位大师随手一弹后,说这声音哪里是古琴,分明就是一把筝!
    自己精心制作的古琴,两位大师一个说好,一个说不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弄清原因,王鹏又去拜访了数位琴界大师,终于明白了这是学术上的派别问题。而如何能同时融合文人派和学院派的特点,自成体系,王鹏又查阅了大量古琴典籍,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后来,他索性就按照自己的审美去做……
    经过两年的潜心研究,王鹏制作的古琴终于同时获得了两派专家的认可,前来求琴的人络绎不绝。王鹏更加沉迷于古琴制作。也是天道酬勤,王鹏的技艺出神入化,成为了国内赫赫有名的斫琴大师,甚至连从不换琴的古琴大师吴钊,也相中了他的琴。不仅文人派大师喜欢,著名演奏家龚一、赵家珍也收藏他的古琴。
    王鹏不仅制琴技艺不俗,他还对乐器修复很有研究。200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去香港举办文物乐器展览。展出之前,音乐研究所有关负责人找到王鹏,要求其对许多损坏的乐器文物进行修复。在修复中,他还有幸见到了发明“蕉叶琴”的明代祝公望制作的蕉叶琴。近年来,王鹏还亲手修复了唐代的“九霄环佩”、宋代的“龙吟虎啸”,以及赵孟兆页和李清照等人用过的百余张历史名琴。
    2004年,著名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应邀赴法国演出。临行前两天,他把原本打算演奏用的养和琴交给了王鹏。陈雷激和王鹏没有什么交往,之所以能放心地把琴交给王鹏,是因为他早就知道他是个大把式了。半年后,陈雷激再次弹到自己心爱的古琴,兴奋得两手发抖。修复养和琴,让王鹏和陈雷激成了志同道合的铁杆琴友。后来,为了普及古琴文化,陈雷激决定开设琴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鹏。
    
    中国著名的千年古琴“太古遗音”琴
    驰骋在斫琴世界里,王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思维异常活跃而且跳跃性极大的人。对古琴制作的把握,从材料处理、结构和式样的创新,他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一直在筹划他的百琴展——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式样一共有51种,他准备把它们还原;同时,再创造四十多种新式样。
    如今,身为高级古琴制作师、中国乐器制作协会常务理事的王鹏,已是在中外古琴界都享有极高声誉的古琴制作专家。他的古琴作为中国古琴的经典和国粹,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世界著名的音乐厅演奏。
    王鹏既能制作古琴,又通晓弹奏,用他的话说就是“比不会弹古琴的制作师有优势”。通过弹奏,可辨别所制古琴的声音好坏,并对手感是否舒适、弦的高度抗指与否、音色是否理想等诸多方面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
    近年来,随着喜欢古琴的人越来越多,王鹏有一个愿望:将来能够开办一所古琴制作学校,使来这里学习的人们能够感受传统制琴的过程和方法,领悟古琴制作的文化内涵。日前,王鹏回到了家乡。王鹏说,希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能够多多了解古琴,他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将古琴的知识传授给家乡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