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家谱族谱 > 家谱堂号 >

韩愈“郡望昌黎”之名探究


    
    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诗人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后世人称“韩昌黎”。关于韩愈这一自称的来龙去脉,不知情者甚多,笔者欲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各方大家。
    中国是个文化礼仪之邦,连人之姓名,也饱含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要弄清楚“郡望昌黎”的含义,就要了解古人是如何取名字的。这里,我们先要了解两个概念——“堂号”和“郡望”。
    何谓堂号?简单地说,就是祠堂名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标志着血缘、家(族)史、和荣耀。家族祠堂使用堂号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堂号的来源,大致可辨。我们知道,隋唐时期的文人喜欢用带堂字命名的室名和书斋名,以抒发情趣,寄寓个人深意。如杜牧的“碧澜堂”、元载的“元晖堂”、裴度的“绿野堂”等。宋代更是普遍,据陈乃乾《室名别号索引》记载,宋人使用堂字的室名就有数百个,这其中,有不少就直接被后世作为家族堂号使用,如尤袤“遂初堂”等。
    “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无论是研究中国的姓氏文化,还是进行寻根问祖,都离不开每个姓氏的郡望。郡望也称作“姓望”、“地望”、“族望”等。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置、行政区域。郡的设置开始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个郡,西汉继承秦制,又将全国分为103郡。“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显贵的为世人所仰望的姓氏。如成语“名门望族”即是此义。在唐代,文人喜好标榜郡望,成为一时风尚。以致有“爵位不如族望”的说法。如曾有位名叫李稹的,官至怀州刺史,在给人写信时,却称自己为“陇西李稹”,而不以官职相称。因为陇西是郡名,李姓是当地的大姓望族,故其因此自豪而自称。
    堂号的命名大致有两大类型:一为有明显的姓氏特征,另一为没有明显的姓氏特征。两者之中,以有姓氏特征者为最多。在有姓氏特征的堂号中,使用郡望是最普遍的。而郡望堂号又分为使用发祥之郡的郡名和使用望出之郡的郡名两种。早在汉代,实行郡国察举,曹魏之后,通行九品中正制,晋代的郡公郡伯制,都以郡中豪门大姓作为选官用人的标准。传袭日久,这些族氏均人多势盛,这样,就形成了某些地区成了某些姓氏或家族的发祥地。古人好古,取名时沿用旧名——郡名,这就是发祥之郡的郡号。随着朝代的发展,时间的流逝,一些氏族从发祥地迁至他郡,历经繁衍,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又成为该郡的望族巨室。取名时就以所居之郡名为名,这就是望出之郡的郡号。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望族。如柳氏之“河东堂”,即以发祥之郡的郡名(河东为郡名,今山西运城)为名。所以取柳河东之名者就较多,如唐代柳宗元,就以自己的籍贯又取名为柳河东,其作品集也命名为《柳河东集》。
    那么,韩氏的家族堂号是什么呢?今有“颖川堂”和“昌黎堂”两名。据史书记载,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见“中华一家人网”)可见此郡是韩氏的发祥之郡。到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据1998年以来陆续公之于世的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昌黎县韩氏家谱》、《韩文公昌黎宗派》以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昌黎县韩氏家谱》记载,后魏时,定州刺史韩均徙居昌黎(今河北昌黎),为昌黎韩氏的始祖。其子为雅州都督韩睃,其孙为曹州司马韩仁泰(即韩愈的高祖)。可见昌黎韩氏是韩氏的一个支族,昌黎郡是韩氏的望出之郡。正因为韩愈的祖先徙居昌黎,可见韩愈一家不是发祥之郡的韩氏后裔,而是韩氏支流迁徙到昌黎定居后,繁衍壮大的韩氏子孙。因此,昌黎韩氏不可以以“颖川”取名,只能以“昌黎”为名。但尽管如此,韩氏仍成为了昌黎的一大名门望族,为当地人所敬慕。韩愈后来虽是在河南河阳出生长大,从来没有在昌黎生活过,居住过。但他不忘所自,以昌黎为荣,常常自称“昌黎人”。《旧唐书》中就载韩愈为“昌黎人”。(以前,关于韩愈是哪里人曾有过好多争论,但现在已有定论,即是河南河阳人,但祖籍在河北昌黎。2000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第二册新教材吸收了最新学术成果,明确注释: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尽管韩愈一生中也做了很多官,有些官职也比较大,但他始终以自己的姓氏为自豪,所以才自称为“郡望昌黎”。他的这个自称,就是一种“郡望堂号”的古人取名模式。而后世称其为“韩昌黎”,则更是一种以籍贯来称呼的普遍称法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