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家谱族谱 > 家谱堂号 >

百忍堂:九世同堂的家族


    
    百忍堂为张姓堂号,据《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八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自张公艺为唐高宗书百“忍”后,各地张姓及其后人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将之列为祖训。
    张公艺(578-676),郓州寿张(今河南省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人,生于北齐承光二年,卒于唐仪凤元年,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九十九岁。张公艺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他那九世同堂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美谈。
    据《张氏族谱》记载:“公艺幼年,有威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诫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养犬百只,亦效家风,缺一不食。
    传说唐高宗参观九世同堂的张府时,见他们住有四百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妇女带孩子探亲,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亲疏远近,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体现了亲密无间不分彼此的良好家风。同时,张公艺还向唐高宗介绍说:“我们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雍睦睦。甚至家养的一百条狗也共同进餐,缺一不食。
    为了考验张公艺的治家本领,高宗皇帝赐给他两只梨子,想看他如何处置。张公艺接过后,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后人用小匙饮汁一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家人都能共沐皇恩,这些传说至今还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张公艺以和治家,仗义疏财,九代同堂,人多家业大,骡马成群。有许多远亲近邻时常登门求助,有的借粮,有的借钱,有的使用农具和牲畜。讲信用的到时归还,也有些人借去不还,甚至把农具和牲口卖掉。天长日久,家人有的愤愤不平,提出今后决不再借给他们。张公艺却说:“如果他们都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有,还来求我们吗?因为他们有困难,所以,才求助我们。”
    张公艺九世同堂的盛事,除了《旧唐书》外,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一七》、元吴亮的《忍经》、明李贽的《史纲评要·唐纪》、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清吴乘权主编的《纲鉴易知录》,还有《山东通志、孝友传、人物志》、一九一五年版的《辞源》等都有比较简约的叙述或评价
    相传唐高宗过张府的次年,降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同时另降一道“分食十道”的圣旨。“十道”是指贞观初年将天下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张公艺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故旧时有“铁锅张,遍天下”的说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