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师,用纸墨留住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12:11:40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家谱,是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如今,能够整理并手工制作家谱的传统工艺人并不多。在安徽省肥东县石塘镇王铁社区,有一位当地有名的家谱制作师叫张德文。数十年来,他日复一日印制家谱,他说,“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必须一直坚守下去。” 制谱流程复杂繁琐 “我是跟着父亲学来的。我们祖上从清末时期就开始帮别人制作家谱,算是祖传的本事吧。”从清朝光绪年间开始,这便是张家代代相传的手艺,为许多家族默默记录着中国人传统的血缘情结和生息繁衍。手工裁切、一针一线地装订,在稍显简陋的小作坊里,在52岁的张德文手下,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家谱就这样诞生了。 印制家谱有五个环节,打稿子、制版、印刷、分页、装订,每个环节都纯手工完成。最繁琐的是创稿阶段,当家族资料收集齐全后,解读和梳理人员关系便是重中之重。“传统家谱一般由人物关系、名人事件、家族大事等内容组成,而要将很多古文资料精确解读并创作初稿,过程非常复杂。”张德文坦言,有些大家族仅仅是创稿阶段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一套最普通的家谱要经历资料整理、排版、制版、印刷,装线等多个步骤,最少需要三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手工制作的过程繁杂,通常一年只能做4至5个姓氏的家谱,但张德文的手艺远近闻名,最远的生意都做到了香港。 “传统工艺之所以现在受到人们的追捧是有它独特性的。”张德文称,修订家谱用的是宣纸,宣纸的质地很软没有办法使用机械印刷。此外,传统工艺使用的是水性油墨,更适合保存,而现在使用较多的油性油墨则不能很好地进行保存。 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整理家谱开始被人们提起,张德文抓住时机,开始了他的事业。“早些年我是用铅字来印刷,曾为一宋姓人家印制家谱。传到香港后,香港人很惊讶,2000年有人特来找我印制家谱,可惜那时铅字已配不齐,生产铅字的工厂也已倒闭,我只能用丝网板印刷替代,直到现在还一直使用这种方法。” 丝网板印刷的方法张德文自己琢磨出来的。“我用蛋清加上特制的胶为材料,然后用过曝光的方式将文字映射到丝网板上,由于曝光对于光线非常讲究,因此一般都在傍晚时分进行制作。”张德文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张已经做好的丝网板,放在阳光下,丝网板上的文字成像清晰可见。张德文将自己调制的水性油墨倒在丝网板上。随后,拿出一块刮板,前后推拉一下,丝网板上的文字便清晰地印在了宣纸上。这种印刷方式着实令人称奇。 2012年,张德文为安徽裴氏宗亲会会长裴世平印刷的家谱《裴氏家谱》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收藏。张德文因《裴氏家谱》声名鹊起。此后,由他印制的《徐氏家谱》也于2014年被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我想他们收藏的用意,可能是觉得我们的制作手艺是个传统工艺。现在会做且还在做的人,在全国可能也找不到几个人了”,张德文说。 坚持手工未来可待 “上世纪90年代,不少客人在看过印刷工序后认为既费时间又费钱,甚至有人觉得我是骗子”,印刷厂业绩逐渐下滑,让张德文曾经想过放弃。但想到父辈未完成的心愿,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虽传统技法远不如机器印制的快捷高效,温度、湿度的把握全靠自己摸索,但由于使用宣纸印刷的线装家谱字体清晰、保存时间长久,张德文始终坚持着几代以来一直传承着的手工水性油墨印刷工艺。在对手工印刷技术改良为现在的丝网板印刷方法后,他重新打响了名号。 “手工印刷最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张德文一天在电脑面前需要坐上十几个小时进行排版、校对。整理分页,对齐成册,简繁体字的对照切换,都让其感到“劳神费力”。他坦言,如今修谱只能维持生活,需要想办法拓展业务。“愿意手工制谱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不愿花这钱。”不过令张德文感到高兴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人开始重视起传统家谱的文化,这也让他看到了些许修谱的未来。 记录历史需要传承 家谱作为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文献,已有约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民间最平民的文献,却也是后世一窥时代风俗的珍贵人文资料。 “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通过家谱我们能了解到整个家族的成员、历史沿革,及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是构成中华民族史学的支柱之一。”张德文认为,家谱凝聚着厚重的民族向心力。“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就是讲究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台州蓍山程氏宗谱
- 下一篇:豆姓起源揭秘 历史悠久颇有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