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家谱族谱 > 家训族规 >

民间家训族规留给我们的思考


    
    民间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魁宝。随着岁月的风蚀,许多面临着散失。近年来,在市、县(市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牵头组织了对南充民间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其间,我们如同深海捞贝,许多发现让人感触良多。特别是在搜集整理家训族规这一部分的时候,找到了许多老本子、旧碑帖。不少传家之语、训导之言,喻义深刻,耐人寻味。家训族规作为旧时宗法制度的一部分,抛开其封建的一面而言,他强调个人的修养自律,在今天亦不无积极意义。特别是其间蕴含和倡导的厚道境界,对弥补国家公权力及其法治权威的局限,推进乡村自觉自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借此机会,谈点个人感受。
    一、书香蕴涵厚道,永续人文精神
    乡村是尊崇书香的。普遍的家训族规,都有训导读书的字句。朱熹《十思格言》第一就讲的读书——常思卑贱不齿,愚蒙见诮之羞,自不敢不勤读书。读书人在乡村生活中普遍受到尊重,是明事理的代名词。读书有种朴实的目的。每个家族并没把“金榜题名时”、“书中黄金屋”放在显位。更多的是强调要明事理。南部县《李氏族谱》劝戒十二条讲,子弟贤足益其智,子弟不贤亦化其愚。意思是有德行的要让他更聪明,品德不好的也要让他懂得人情世事。南部阆中一带的《陈氏家训》收籍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讲,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朱氏《晦庵公家训》讲,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这里的子弟不限于一家一户而是放眼家族。读书并不是天资聪慧的人的独享,而是大众子弟的福利。读书的目的,主要还是开发智力、知悉礼仪。尚学是种温暖的传统。钱财乃身外之物,人文乃万世根基。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很多家族都有兴办义学的传统。《陈氏家训》十六议的第七议就讲,“设立义学,教训子弟。族中有文武上进,考职赴任,俱要抽钱公议帮扶”。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用办学助教的方式将自己的钱财回馈社会,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个人也一心兴办义学。这些善举,也让群体变得温暖,让文化得以传承,让善意薪火传递。耕读是种有品质的生活。过去的读书人,崇尚读书,但读书并不是生活的唯一主题。学而优则仕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无缘仕途的人并没放下书籍。耕读生活是传统的文人习惯。耕和读紧密结合,陶养了中国传统社会重农务实的耕读文化。顺庆区《陈氏家训》和《黄氏家训》都讲要勤耕读,人生耕读为本,毋得游荡无非。《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讲“读书志在圣贤”,也讲“守分安命”。自耕自食,俭朴生活、有耕有读,这是多好的一种品质生活。现代人渴望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但城市化进程让这种生活渐行渐远。过上“三亩地、一头牛”的小农生活或许难有可能。但我们不应忘记,简朴生活、自食其力、读书明理,能让人生拥有简单的惬意。
    二、处事讲求厚道,传递人性温暖
    厚道在民间社会待人接物上更是无处不在。家训族规中有其渊源。对亲对友对陌生讲厚道,不论亲疏。朱氏《晦庵公家训》讲“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在这父兄子弟的伦常中充满着家庭的温暖、长者的关爱、也教育少小者需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顺庆区《唐氏族规条例》讲,“朋友乃砥砺之人,必文行兼优者,善相劝,遇相规,德业可成”,在这里,希望朋友能够相互鞭策,相互激励。道德要求是择友标准的首位。《黄氏家训》讲“淡如水者,其交耐久,所教以道义也;浓如蜜者,其交易疏,所交以利欲也”,在这里,警惕的是利益交往,崇尚的是普遍道义。对强对弱对斯文讲厚道,不讲势力。不能恃强凌弱,很多家族都有告诫。《晦庵公家训》讲“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李氏族谱十二条》劝诫,“毋恃尔财、毋逞尔力、毋挟尔嫌、毋矜尔智,背弃伦常,人人所忌”。这里劝导族人的是:不能以钱财、力量、个人恩怨和小聪明,逞一时之强,违背人伦道德。很多家训还从世事轮回,子孙教育、家门和顺的层面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中国人普遍讲,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刘止唐家训》讲“喜欢势力,定成鄙夫”。这些教导,增强了传统社会的和谐定力。对买对卖对财物讲厚道,不讲私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贪小便宜是传统教育的一部分。顺庆《唐氏家谱》讲,“古有同沟义,休争上下流,均匀资灌溉,水旱共无忧。山头与岭角,小户每畸零,守望时相助,何愁孤弱行。交易期通利,居奇怨更多,欺人实欺己,后患悔如何。”这里讲的是邻里之间要守望相助,交易之中要互通便利。以邻为伴、互惠互利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法则。《陈氏家训》十六戒讲要戒大利,“刻薄成家,理无久享,戒之”。《向氏宗族谱》讲,“无田宅则无根基,多田宅反累子孙,田止求毂种,宅止要安身;若悭吝太甚未免有俗恶之态,岂不为人所鄙”。这里要求人有家有业,但不能做守财奴小气吝啬。小气吝啬也为人鄙弃。这里有着对财物的理性和警醒。这种理性和警醒对今人来说,也有非常之意。
    三、内心驻守厚道,人生自在祥和
    在乡土文化中,厚道是追求福运绵长的不二心法。他来自对人间轮转的启示,《朱熹十思格言》讲,“常思兴废轮转,善恶报应无差,自不敢不存厚道。”这种思索,这种启示,很容易转化为内心的自觉。启示人要阳光豁达。好的生活,从好的心态开始。《陈氏家训》讲“乖僻自是,悔误比多;颓堕自甘,家道难成”。讲的一个人心情变化起伏大,犯错后的后悔也会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持家理财也难有所成。《向氏宗族谱家训》讲,乡党邻里,居址甚近……行事之错误势不能免,惟在以心体心彼此相容,但求反己不可责人,方是良策”,讲到行事犯错不可避免,将心比已才是最好道理。《朱柏庐治家格言》讲,“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讲的要学会换位思考,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启示人要知足自立。很多家训都告诫子弟不能好逸恶劳,物质生活自力更生是基本教义。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要求居家生活要勤俭节约、安排有序。这种勤俭节约、安排有序,对于治家治国都有意义。要讲物质,但不能妄求,却是更高的智慧。《朱熹十思格言》讲,“常思穷达有命,毕竟妄求无益,自不敢不安本分。”不能妄求,更能维持一种从容平和淡定。
    家训族规是一个家族的祖辈对儿孙的期许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家族的公约。目前,我们整理研究的南充民间家训族规有几十万字之多,涉猎的教义极为广泛。我上面仅从家训族规中为人厚道的训导中所引发的点滴思考。其间,我理解的厚道就是讲一个人要热情包容、境界开阔、谦卑有度、明白事理、表里如一、自在自立。他与胡锦涛同志所谈的“八荣八耻”、习近平同志所倡导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是相统一的。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底部单元。传统文化讲一个人要实现理想抱负需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安天下。家训族规虽更多谈的是对一个家族成员和后人的基本要求,但好的品行能够内秀于心、外化于行,能够感染和传递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让人际更加温暖,社会更加有序。其间道理,对现代社会也有借鉴意义。(作者系四川省人大城环资委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