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家谱族谱 > 姓氏起源 >

敖姓起源


    
    简介:
    敖姓拼音:Ao xi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5位。在2013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47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贵州、江西。当今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026%,总人口大约有35万。
    敖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上古,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师太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时期,有一个很著名的古大敖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的敖山一带,国人被史称大敖氏。
    传说,著名的黄帝之孙、号高阳氏的颛顼古帝就是大敖氏的学生。
    大敖氏,亦称太敖。在大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敖氏族人大多尊奉太敖(大敖)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的封地敖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西周初期,有黄帝的裔孙被周武王姬发再次封于敖山(今河南荥阳),再建大敖国。
    大敖国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所吞并,之后其故国之地经常成为晋、郑两国军队争战的战场。在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敖,郑地,今近荥阳。晋师在敖鄗之闲。注:敖鄗二山,皆在荥阳县西北。”
    大敖国灭亡之后,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敖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以先祖爵号为氏。
    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春秋时期,楚国有楚共王芈审(熊审,公元前590~前560年),他的孙子叫做芈贠(熊麇),字敖,在被立为楚王四年后被叔父公子围(芈围,即熊虔)弑杀,因此没有谥号,时称“楚熊敖”。
    芈员是楚康王芈昭(熊居)的长子,春秋时期楚国第九任国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45~541年为期四年,终年岁数待考。
    周简王姬夷四十一年(公元前545年)楚康王逝世,芈贠继位为楚王,时称楚熊敖。因令尹子木与楚康王同年而迁逝,芈贠继位后就任用堂叔公子围为令尹。本来,楚熊敖想以亲堂叔辅政,更加巩固自己的君位,却哪知为自己四年后命丧黄泉埋下了伏笔。
    在楚康王执政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订立了“西门之盟”,晋、楚两个超级大国弥兵罢战,楚熊敖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较为太平,仅与吴国在东部江淮地区偶有小型冲突。但是由于楚熊敖还年轻,因此楚国大权尽归公子围之手。
    公子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为了邀功请赏,公子围曾在周简王姬夷三十九年(楚康王十三年,公元前547年)讨伐郑国的战役中,不顾贵为王弟的身份与县尹穿封戍争抢战功,竟然想将穿封戍所俘获的郑国大将皇颉抢为自己的战利品,传下了“上下其手”的千古成语。
    自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令尹后,公子围大权大握,更是有持无恐,为所欲为。他眼见楚熊敖年轻,便野心勃勃地觊觎王权。一面大力培养自己的亲信,结好大将伍举、蒍罢,一面以“去令尹之偏,断王之四体”的策略,想法设法剪除楚熊敖的势力。
    周景王姬贵二年(楚熊敖二年,公元前543年),公子围以“莫须有”的罪名捕杀了对楚熊敖忠心耿耿的大司马蒍掩,霸占其室。不久又抢占了斗成然的采邑,将其贬为郊尹。后来公子围又打着修筑城池,巩固国防的旗号,将右尹子干、宫厩尹子晰和太宰伯州梨调出郢都,外出修筑雠(今河南鲁山)、栎(今河南新蔡)、郏(今湖北襄阳)等城,彻底扫除了自己篡夺王位的障碍。之后,公子围派其心腹蒍罢出使鲁国,鲁国大夫叔孙豹见到蒍罢后,曾仔细询问公子围的执政原则和能力,他从蒍罢吞吐、遮掩的谈论中,断定公子围必将弑君篡权。卫国的文子在周景王三年(楚熊敖三年,公元前542年)见了公子围的威仪后,也曾对卫襄公说:“楚国的令尹象国君,一定会篡权夺位。不过却不能善终。”卫国人因此对其也是有所警惕的。
    一次,公子围随同楚熊敖外出打猎时,右尹申无宇就认为其礼仪不合规矩,还用佩刀将他超过尺寸的旗帜砍断了。
    周景王四年(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春,公子围与晋国大夫赵武、以及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诸侯国君及其大夫盟于郑国的虢地(今河南郑州),以重温楚康王在周简王四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订立的西门之盟原则。会盟中,楚国公子围竟然公开用诸候相会的礼仪,不仅服饰完全一如楚熊敖,而且盗用“立二小臣执戈立于前”的仪式,他在国内接见各国诸候,各国公使,甚至外出田猎时,也都毫无顾忌地盗用楚熊敖的威仪,篡位野心已招然若揭。在“虢之会”上,鲁国的叔孙穆子就说:“公子围真是美极了,一点都不像个大夫,简直就像国君了。”
    公子围的野心在楚熊敖四年(公元前541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一年,他受楚熊郏敖所托与伍举出使郑国,还没有走出国境,就收到了亲信从都城送来的秘报,说是楚熊敖生了重病,他叫伍举继续出使郑国,自己却马上返回了楚国。
    公子围借进宫询问楚熊=敖病情的机会,竟用自己的帽带无情地勒死了亲侄子、国君楚熊敖,又杀死了在场的楚熊敖的儿子公子莫和平夏王。楚熊敖在王位上只有四年,就被堂叔杀害了。
    闻知都城发生了内乱,公子围派遣在外筑城的两个弟弟赶紧逃跑,右尹熊无宇逃到了晋国、宫厩尹熊子晰逃到了郑国。而大夫伯州犁则来不及逃跑,被公子围派人杀死了。
    公子围成功地发生了宫廷政变并控制住国内局势后,将楚熊敖葬在了郏城(今湖北襄樊襄阳区),所以该城此后称作“郏敖城”,楚熊敖也因此被历史称记为“楚熊郏敖”。
    第二年的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公子围正式自立为楚王,史称楚灵王。楚灵王执政后起用亲信蒍罢(子荡)为令尹、以蒍启强为太宰,这三人皆是楚国贵族中的强硬派,而且皆十分精明强干,楚国从此又开始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在楚熊郏敖的后裔子孙、族人以及郏城住民中,多有以先祖称号或地名为姓氏者,称敖氏、郏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属于无谥号的“敖”氏。
    春秋中期以后,在楚国国君中凡是被废、被弑而没有得到谥号的,都被称为“敖”,这是楚国的典制。
    在这些被废、被弑的楚国君主、贵族的后代以及家人中,也均有被称为敖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的记载:
    ⑴.蒙古族翁牛特氏,源出扎萨克蒙古翁牛特部,以部为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engnot Hala,所冠汉姓中有敖氏。
    ⑵.蒙古族乌锡氏,亦称乌新氏、吴西勒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世居赫彻木(今辽宁新宾),西拉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si Hala,汉义“母水獭”,所冠汉姓多为敖氏、吴氏。
    ⑶.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氏、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家族,世居扎库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egi Hala,汉义“太子”,满义“后裔”。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云氏、鄂氏、赵氏等。
    ⑷.蒙古族翁高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⑸.蒙古族敖勒高努德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⑹.蒙古族敖陶格图氏,后有改为汉字单姓敖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敖辰氏,满语为Aocen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后冠汉姓为敖氏。
    ⑵.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乌喇(今吉林永吉)、辉发(今吉林辉南)、哈达(今辽宁开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陈氏、黄氏等。
    ⑶.满族敖佳氏,满语为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马察(今吉林浑江),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者。
    ⑷.满族鄂济氏,满语为Wegi Hala,汉义“森林”,世居叶赫、乌喇、辉发、哈达、松花江、黑龙江沿岸,后多冠汉姓为鄂氏、敖氏、陈氏、黄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氏。
    ⑴.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世居黑龙江沿岸。为敖拉姓氏下五谋昆之一即托欣(多金)谋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tos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⑵.达斡尔族敖拉氏,亦称鄂拉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多金城(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拉夫凯(今黑龙江上游俄罗斯境阿尔巴津以西)、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流域等地。后有鄂温克族、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ora Hala,汉义“山”,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
    ⑶.达斡尔族额诺氏,亦称鄂嫩氏、鄂诺氏、鄂内氏、斡难氏,世居黑龙江北岸、鄂嫩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no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鄂氏、吴氏等。
    ⑷.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亦称索多哩氏、索都尔氏、索罗贡氏、敖勒多尔氏、敖拉索都尔氏等,为达斡尔族敖拉姓氏下的一个谋昆,世居黑龙江北岸。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dol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敖氏、贡氏、索氏、阎氏等。
    第八个渊源:源于清朝满洲部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在清朝时期的满洲部族中,有一脱谱姓氏叫作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人数很少。
    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在满语中,oko义为“犁铧”;而在古代通古斯语、突厥语中,ocoa义为“苦”;本书疑其为中亚古花喇子模国人(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之间),在古代中亚西部地区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国人中,有贵族欧寇哈氏。
    在中国历史上,“老满州人”实际上只是一种泛称,并非专指女真族人,而是包含有多种民族,因此,欧寇氏的族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清朝中叶以后,欧寇氏多冠汉姓为敖氏、欧氏、区氏等。
    得姓始祖
    太敖(大敖)、楚熊敖(芈贠、熊麇)。
    迁徙分布
    敖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三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9%左右。
    敖氏族人曾长期繁衍滋长于今山东曲阜、安徽亳州一带,曾在上述之地长期居留,且繁衍兴旺,成为上述两地之大族,后世播迁于全国各地的敖氏族人多由上述两地分衍而出。
    敖氏族人在早期历史上表现得比较沉寂,至南宋宁宗时,才有一位福清(一说闽县)名士敖陶孙,因倜傥有大志而名满天下,其是一位“胸蟠两万卷,笔落五千言”的人物。另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朝有一位敖知言,临江军人(今江西清江临江镇),表明在宋朝时期敖氏族人已分布于江南大部分地区。
    宋朝末期,敖氏族人南播区域愈广,今广东、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敖氏族人。
    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逐鹿于华中、华东等地,百姓深受战争之苦,敖氏族人同其他百姓一样,有避难进入今贵州、云南、广西之地者。历明、清两朝,敖氏族人有东入台湾,南入海南,北入东北、甘肃、内蒙之地者。
    如今,敖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台湾等地为多。今云南省的昆明市、曲靖市富源县,湖北省的黄冈市、麻城市、襄樊市,四川省的南充市蓬安县、绵阳市、铜梁县,江西省的德兴县、新干县、新余县,重庆市,浙江省的乐清市,福建省的邵武市光泽县,湖南省的邵阳市,陕西省的汉阴县,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左中旗等地,均有敖氏族人分布。
    敖氏字辈
    湖北襄樊敖氏字辈:“宗绪安楚相诒谋盛德昭绍贤长续永显耀佐兴朝”。
    湖北麻城、四川南充敖氏字辈:“昌文兴朋勤”。
    湖北黄冈敖氏字辈:“少兴文明正永世向朝廷”。
    重庆城口敖氏字辈:“荣华成梦永锡长春施事孝地龙凤舞腾”。
    重庆敖氏一支字辈:“示师显尚志体正玉文明善自为能学安全作守诚”。
    江西德兴敖氏字辈:“杞廷文仲应世代光华新崇先定起后耀祖必振宗传家宜清白诗书永隆重”。
    云南昆明、曲靖敖氏字辈:“国士学成选容新”。
    辽宁丹东敖氏字辈:“春启光华庆永昌德可延宗仁寿长”。
    四川彭州敖氏字辈:“永兴安庆玉国正德明昌富贵文忠本严理定家邦”。
    河南信阳敖氏字辈:“光明正大士荣华富贵锦祖述绍继承公宽信惠敏文武振家声仁笃培枝本礼义尚节廉忠孝慈良秉积善有余庆修德昌其品天增禄万钟祥云双宝鼎”。
    陕西汉阴敖氏字辈:“永远启鸿喜人贤世维运忠孝振家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