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家谱族谱 > 姓氏起源 >

追根溯源:袁姓的起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满之裔孙伯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一族。妫姓源出姚姓。
    夏王朝时期,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王朝时期,其后代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生下儿子名满,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后,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在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逝世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九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十一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爰姓也作袁、辕、溒、榬、援姓,相互混用。如爰涛涂,字仲,逝世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在《袁枢年谱》中记载“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但当时人又把袁氏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例如在史籍《左传》中,就把辕涛涂的儿子写作袁选,孙子写成袁侨。据史籍《北史》记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源于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关于袁氏之由来,在唐朝学者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中也认为,袁氏源于“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南宋学者郑樵将袁氏列入“以字为氏”类,并在所撰著的《通志》中记述:“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周惠王姬阆二十一年(陈宣公妫杵臼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姜小白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郾城),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
    联军即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时,辕涛涂怕齐军过境会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而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当时对齐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楚国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
    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齐桓公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至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代子孙世为陈国上卿。
    到了周敬王姬丐三十六年(陈湣公妫越十八年,公元前484年),辕涛涂的裔孙辕颇为陈国的大司徒,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族人辕糠。
    周烈王姬喜元年(郑康公姬乙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辕颇的裔孙成为韩国人。
    秦王赢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国,辕氏族人又成为秦国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族人避难于河洛之间(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朝十七,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字去掉“车”字偏旁,改为袁氏,因此袁氏后人有的将袁政奉为袁氏的立姓始祖。
    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中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汝南袁氏已经南迁,源于陈郡、汝南两望族的后裔已散居于江南许多地方。在隋、唐以前,袁氏的许多显赫名人都出自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氏族人已遍及全国。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轩辕氏皇帝居所辕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轩辕黄帝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
    轩辕氏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辕为名命称其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是为河北袁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长者赐姓为氏。
    据史书《明史》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百姓遗弃的幼儿。
    灾荒过后,袁葵又让百姓们各自把孩子领回去。在袁葵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
    袁葵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后裔子孙纪念袁葵的恩德,大多世代称袁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皇族拓拔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鲜卑拓跋氏族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其中即有胡姓汉化的内容。他将皇族姓氏“拓跋”改为汉姓元氏,成为朝中第一姓,自己就称为元宏。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后,使北方诸多处于奴隶制度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与汉民族逐渐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的食物、服饰、艺术、生活用具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过程,为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上迅速封建化。
    当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遭到了鲜卑贵族中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反对者中就有太子拓拔恂、东阳王拓跋丕父子及大批其他贵族,许多贵族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发动了叛乱,但这些叛乱都被北魏孝文帝以强硬手段坚决镇压下去了。
    文化的演进采用硬性方式,总是有许多弊端,但在北魏孝文帝的声望和强大实力下,这些弊端后来多隐而不显。到了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孝文帝病逝于南征路上,太子元恪即位,是为北魏世祖宣武帝。北魏宣武帝立即颠覆了北魏孝文帝的许多改革成果,其后,许多鲜卑族人又大多恢复了原鲜卑姓氏。
    但在历史长河的冲击下,最终这些鲜卑族人多被逐渐汉化,还是采用了北魏孝文帝所改革的汉姓。到了隋朝时期,一些拓拔氏后裔已经分不清元、袁二姓的区别,故而有称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高车族,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车族袁纥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书《魏书》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族有六种分支: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泣伏利氏、吐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
    其中的第六支袁纥氏,实乃回纥部族。在史书《唐书》中记载:“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
    此回纥民族即高车族中的第六支袁纥氏,后多汉化为汉姓袁氏。
    另外,据回族袁氏族人自称,先祖也是出自袁纥氏,是在公元五世纪形成的高车国的成员,居于古车师国西北部。在数百年前为回族将军令入回回教,编入军中后迁往中原各地,遂形成袁氏回族。
    据文献《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记载,回族袁氏最早居于今河南省鲁山县,其定居时间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十九个乡镇,在周口地区的回族袁氏地属大户望族。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土默特部乞袁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漠北民族十五部大联盟中,就有蒙古族土默特部,即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到了唐朝时期,称之为“都播(都波)”,在史籍《蒙古秘史》中,记录其后裔在宋、元时期的称“秃马敦(秃巴思)”,而在史籍《元史》则中记作“吐麻(秃马)”。
    在都播(都波、秃马敦、秃巴思、吐麻、秃马)族人的蒙古化衍迁过程中,第十一姓即为乞袁氏,即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始祖乞颜部姓氏,亦称乞引氏、乞元氏。其后裔自谓源于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多冠有汉姓为袁氏者。
    另外,在蒙古族古老的乞颜部中还有一个分支,即呼热特氏族,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今满族、瑶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袁氏族人分布。例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氏,在当地皆属大族。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袁氏,世代相传至今。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