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服饰---靰鞡鞋
http://www.newdu.com 2024/11/10 09:11:0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在70多年以前,靰鞡鞋是东北农村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没有靰鞡鞋和靰鞡草,很难熬过漫漫的寒冬。 由于靰鞡鞋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产生了许多和靰鞡鞋有关的歇后语。比如: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褶)。谜语:“有大有小,东北之宝。皮里没肉,肚里有草。脸上有褶,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绑上就跑。”谜底就是靰鞡鞋。” “乌拉草,蓬勃丛生,高二、三尺,有筋无节,异常绵软,凡穿乌拉鞋等,将草锤熟垫藉其内,冬夏温凉得当”,“辽东一带率产此草,出自白山左近者尤佳”(《长白汇征录》)。乌拉,又写作“靰鞡”,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鸡林旧闻录》),穿这种鞋,在冰天雪地中行猎、砍柴,均能保暖,应用普遍。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就“足纳鹿皮兀剌靴,或黄色、或黑色”(《李朝实录》)。清朝入主中原后,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与经济条件的优越,已不必再穿靰鞡,而改用布料制鞋,或夹或棉,随季而用,也不再铺垫乌拉草,演变形成了各种样式的靴子。 东北民间传说称靰鞡是皇帝御封的。乾隆皇帝东巡来到关东地区,看见这里的百姓脚上用一块动物皮裹着。乾隆帝问:“这是什么?”百姓答:“鞋。”乾隆是位聪慧有学识的帝王,他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倍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干脆就叫它靰鞡鞋吧!” 这年,皇上又带着贝勒大臣和八旗兵,到宁古塔的鸡林鸟喇山里打围。有一天,打到天傍晚,已打了些獐狍野鹿,皇上挺高兴。这时候天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些人只好在山神庙里住下。这山神庙只有一座正殿,皇上和大臣们睡在正殿里。当兵的在院里拢上几堆火,在草甸子里割些靰鞡草,铺在地上过夜。半夜,皇上冻醒了。他脚上穿着一双毡“踏踏玛”靴,因为白天打猎出汗,这时靴已不保暖,脚冻得像猫咬似的。为暖脚,皇上就在大殿里来回走并跺脚。正跺脚呢,就听院里“砰!砰!”有人捶东西。皇上走到院子里一看,满院子当兵的睡在靰鞡草上,一个个睡得都挺香。皇上想:“怪!我穿毡靴子还冻脚呢,这些当兵的就穿一双牛皮靰鞡,怎么不冻脚呢?”皇上循声到墙角一看,喂马的戈什哈正坐在地上捶靰鞡草呢。只见他捶完后,揉巴揉巴草续进靰鞡里穿上就睡下了。皇上明白了:“啊!这靰鞡草是宝贝呀!”于是在当兵的身子底下拽出两把草也捶上了,捶完续在毡靴里,只觉着暖烘烘的。第二天天亮后,皇上问贝勒大臣:“关东几宗宝?”大臣说:“人参、貂皮、鹿茸角。”皇上说:“不对,关东三宗宝:人参、貂皮、靰鞡草。”这样,靰鞡草也就成了皇封的宝贝。 上世纪初,靰鞡鞋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偏远的山村,还能够看到靰鞡鞋的影子。现在,靰鞡鞋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彻底绝迹,靰鞡鞋正成为一种历史,一种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