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花灯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4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秀山花灯戏作为花灯戏的一种,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秀山花灯戏的历史悠久,花样繁多,是汉族"灯儿戏"与武陵山的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之融合,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在漫长的历史中,秀山花灯戏逐渐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双花灯有两旦两丑或两旦四丑。花灯戏则近似湖南花鼓戏,表现故事情节较完整。花灯舞蹈语汇有200多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扫地莲花"、"蜻蜓点水"等。舞蹈在一张方桌的微型舞台上进行。 秀山花灯戏是由载歌载舞的秀山花灯派生出来的一个剧种。其形成时间可追溯到清末民国初年。在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秀山边沿地区的梅江、洪安、石堤、溶溪、峨溶等地 ,相继传入了辰河戏、阳戏、灯儿戏、京剧、川剧等剧种。一些花灯艺人受到启发,创编了一些时间在10—30分钟,角色限于生、旦、丑,故事情节短小单一的折子戏,又称“单边戏”。花灯小戏表演者少者2人,多者不超出5人;道白纯系秀山方言,特别是花子(丑角)的刷白(讲白话,吹牛)风趣诙谐,起着承上启下,烘托气氛的作用;人物身段动作生活化,随意性强;唱腔多为一至两个调子贯通始终,旋律与跳灯相似;打击乐器加鼓作指挥乐器,与跳花灯的演奏方法基本相同;演出前设堂祭祀花灯神与跳花灯一样;丑、旦的装扮服饰同于跳花灯。花灯戏演员班较小,如花灯唱词所云:"灯哥花妹跳花灯,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幺哥幺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灯舞蹈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单花灯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赖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 最初演出的是歌舞成分很重的花灯小戏,后受滇戏等大戏影响, 花灯戏艺人在改进情节比较曲折复杂的剧目时,也吸收相关曲调加以变化、拓展和翻新,创立了花灯戏新调。新编的灯调采用曲调连接的编曲方式,具有板腔音乐的某些特点,适合演出传统大戏。除此以外,秀山花灯戏的曲调还有各种民歌小调,在整个剧种中占有重要地位。 花灯戏演出很注重舞蹈,花灯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观者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说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体态自然。而尤为重点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故"崴步"的手式叫"风摆柳"。 崴步是花灯"舞步"的基础。"崴"时,腰、胯的扭动要配合膝盖左右曲伸,胯的扭动要大一些。除此"崴步"还有"等点步、"正崴"、"反崴"、"蹂踩步"、"斜跨送扇"、"螺蛳转背"等崴步动作。这些动作中腰的动态又要突出一些。花灯的各种"崴步"往往同一定的人物性格对应,如"正崴"的朴实大方,"女反崴"的抒情悠然;"大反崴"的骄健挺拔;"男小反崴"的明快活泼,"蹂踩步"的柔韧舒展。"小崴"的轻松活泼,"大颠步"的泼辣稳健等。 花灯在"崴步"之外,舞蹈身段也是独具特色的,其中有"转步"和"跳步"。"转步"有"崴掖步转"、"盖扇反花转"、"雪花盖顶转"、"小鱼抱水"、"岩鹰展翅"、"鸳鸯汲腿"等;"跳步"则有"跨跳"、"侧蹬跳"、"蛤蟆跳"、"后踢步跳"、"跳划步"、"鲤鱼穿江"、"乌龙伸腿跳"等。 "崴步"都有手部动作配合,表现为手中的道具和扇子的"手中花"和"扇花"的种种变化。如"手中花"有"平绕花"、"下挽花"、"挑绕花"、"后翻花"、"双绕花"、"侧甩巾"、"小甩巾"、"背巾"等。"扇花"则更多了,据说有70多种变化,有的名称也特别富有诗情画意,如"怀中抱月"、"蜻蜓点水"、"金丝滚绣球"、"雪花盖顶"、"凤点头"等。这些安排在花灯戏中更增添了花灯戏的歌舞色彩的情调、韵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西藏流动性最大的说唱方式—折噶
- 下一篇:传统戏曲湖南邵阳布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