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游戏竞技 >

奇异壮观的“和尚”顶灯舞 堪称社火一绝


    
    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就拿民间社火来说,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社火绝活。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向阳村流行的和尚顶灯舞,堪称社火一绝。每逢正月十五灯节演出时,它都会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和尚”顶灯又叫“百佛”顶灯。是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
    和尚顶灯舞是由身着鹅黄色僧袍、披大红色袈裟的和尚演出的。他们头顶粗瓷大碗,碗里直立一根又粗又长的红蜡烛。说它是舞,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借鉴了杂技、体操等艺术形式,使和尚顶灯成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在表演时,和尚们聚精会神,意念纯真,放在头上的大碗纹丝不动。灯节之夜,烛光闪烁,摇曳的蜡头与闪金泛红的和尚服相映成趣。众和尚迈着唐宋舞步,在节奏不断变化的鼓点声中穿梭游动,变换队形。正月是玩耍社火的高峰期,每当和尚顶灯一出现,观众的兴头会立即达到高潮,喝彩助威声经久不断。随着顶灯队伍的行进,观赏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动。和尚顶灯是正月十五最受人们欢迎、最具吸引力的社火活动。
    表演顶灯舞的和尚,并不是真正的佛门弟子,他们是三门峡市湖滨区崖底乡向阳村的农民。他们修得顶灯真功,使头、眼、颈、手、腰、腿、脚协调一致,将个人娴熟的技巧与庞大壮观的表演队伍融汇在一起,整个舞蹈节奏明快,自始自终动作整齐。这种技术性要求特别高的社火功夫,大多得力于村中老年人的传授。参加舞蹈的"和尚"们,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挥锄舞镰,农闲时就在打麦场上苦练顶灯,汗珠不知流了多少串,瓷碗不知打了多少个。最初顶灯的人不过只有十多个,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村中的许多人都学会了这套绝技。特别是经过三门峡市文化局的编导们辅导后。和尚顶灯舞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由于顶灯和尚的人数不断增加,由十几人发展到几十人,甚至到数百人,所以"和尚顶灯"的名称也改为"百佛顶灯"。
    关于这种社火活动的源起时代,从搜集整理的资料来看,顶灯在东汉明帝十年就已经出现。当时,郎中蔡倍奉旨到西域天竺国(今印度)邀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到京都洛阳传讲佛经。佛祖释迎牟尼赐给这二位门徒两件宝物,一是白马,二是佛灯。意为让这二位高憎走遍天下,传播佛经,指点迷津,普渡众生,破除黑暗,光大佛门。两位高僧行至陕州(现三门峡市)时,竺法兰梦中得到佛祖指示:"此地物华天宝,民风古朴,人心虔诚,可宏佛门。"竺法兰高僧为宣扬佛经通博,法力无边,当着众人之面,将心爱的宝物佛灯抛向空中。妻时,陕州城内外一片光明,如同白昼。一幅"佛灯照顶,永光永寿"的条幅,从闪闪发光的空中飘落下来。人们认为这是天意,便纷纷从家里走出,到寺庙里做了僧人。陕州城的和尚,尤其是方丈、住持,常常头顶油灯颂读经文,以此纪念竺法兰高僧。后来陕州城的百姓也纷纷仿效,慢慢形成了一种自娱自乐的社火形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