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游戏竞技 >

民俗体育之龙舟竞渡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在我国南方各地有进行龙舟比赛的习俗,俗称“龙舟竞渡”或“竞渡”。这一习俗至今仍在我国15个省、区内流行。有的学者研究了各地的方志后发现,有12个省区的227种方志中有竞渡的记载,其中与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台湾等地有关的就有100多种。龙舟竞渡是我国古代十分普及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南起珠江、闽江,北到黄河流域,人们到处可以看到龙舟戏水的热闹场景。
    端阳节的龙舟竞渡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者屈原有着密切的联系。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一位对祖国忠心耿耿的大夫,因为刚直不阿,不肯与朝廷里的昏君贪官同流合污,被放逐到汨[mi 蜜]罗江。公元前278年2月,秦国大将白起率兵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痛欲绝,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的祖国被秦国灭亡,就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地的渔民闻讯急忙划船去救他,这种活动一直相沿下来,逐渐成为习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每年这个时候,人们就聚集在江边、湖畔,举行划船比赛,来纪念这个伟大的爱国者。除了这个今天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传说以外,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还有多种说法。如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吴国的伍子胥(《曹娥碑》);有的说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温州府志》);云南白族的传说是为了纪念杀蟒英雄段赤诚;有的说是纪念一个杀死青龙的老人;有的说是纪念傣族的英雄岩红富。闻一多先生在他的《端午考》一文中则认为可能是起源于史前的图腾祭祀,这种说法为不少学者所赞同。尽管关于竞渡起源的说法五花八门,相差很远,但是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这就是各地的竞渡都离不开一个龙字。这也说明,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大家庭,被世人称为龙的传人的确名副其实。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在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里,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了。因此,有呼风唤雨、兴波作浪本事的龙自然就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从远古开始,龙就代表着威严和力量,可以保佑人们度灾免难。龙船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至少在西周就已经有周天子乘龙舟的记载(《穆天子传》)。汉代也有将粗粗的桐木制成虬〔qiu球〕龙舟的事情。因为龙有这样的神力,人们相信把船打扮成龙的形象就会镇住水中的妖魔鬼怪,行船时就会平安无事。居住在海边的古代吴越人,在下水时也习惯在身上画满灿烂的龙鳞,将自己打扮成龙的模样,以防止水神作祟(《说苑·奉使》)。
    竞渡除了纪念意义以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这项活动开展的时间正是南方紧张的插秧结束后的农闲时节。利用这种朝气勃勃的娱乐活动让身心得到放松,精力得到恢复,正说明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不仅会勤奋地劳作,而且会愉快地生活。
    龙舟竞渡最初只在长江下游一些地区进行,东汉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方,南北朝时成为全国性的节令性活动,隋唐时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了。比赛时,岸上挤满了观众,喝彩声、号子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声震云霄(《隋书·地理志》)。唐代的龙舟比赛设置了锦标,就是在终点竖一竹竿,竿头上挂锦彩,夺到锦彩就称为夺标。这使得龙舟竞渡成为一项激烈争夺、扣人心弦的体育比赛。唐朝人张建封的《竞渡歌》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生动的龙舟比赛图:“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全唐诗·张建封》)
    唐代以后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皇帝居住的京城如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梁,明清的北京,龙舟竞渡成为五月端午节节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向豪华奢侈的方向发展,成为皇室贵族们观赏的一项大型表演。宋代京城里的龙舟竞赛是汴梁城金明池里由水军表演的一系列水上节目中的一个。其时,有一个只供观赏的长达三、四十丈,宽三、四丈的大龙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甲板上建有10间小阁子间。为了防止这个庞然大物倾覆,船底有铁制的大圆盘作为镇仓之物。诸小船将这个大而无用的家伙从船仓里拖出,如众星捧月,组成船队,划到皇帝驾临的水殿。继而是由小龙船、虎头船、飞鱼船和鳅鱼船等列成阵势,进行各种队形的表演,如围成大圆阵的“旋罗”,小圆阵的“海眼”和船只交叉碰头的“交头”。最后,作为压轴戏进行的是船队的夺标竞赛。船只在水殿的东西列队,在殿前的水中插一根竹竿,上面挂有锦彩银碗,称为“标竿”。只见号令大旗一挥,顿时锣鼓喧天,舟楫如飞,各型船队分别参赛三次,夺得标竿者为胜(《东京梦华录》)。
    与官方这种浮华的龙舟竞渡相比,民间的赛龙舟则更多地保持着淳朴的乡土气息和神秘的祭神色彩,如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的龙船节就是如此。这里的龙船节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进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清江宽深处就出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龙舟。清人徐家干记录道:“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苗疆闻见录》)《镇远府志》也记载道:“清江苗人于五月二十五日作龙舟戏,形制诡异,以大树挖槽为舟,两树合并而成,舟极长,约四、五丈,皆站立划桨,险极。”
    苗族用来比赛的龙舟是由三根高大的杉木或桐木挖槽而成的独木舟捆扎而成,中间的约25米长,叫母船,两边的各约15米长叫子船。大母船的船头装饰一人多高的大龙头,龙头用柳木精雕而成,头上装有一副粗大的木制水牛角,龙头挂彩悬绸,将活鸡、鸭、鹅、羊、猪等,挂在龙须上或放在母船上。母船的尾部有一插口,插着一束芭茅草或稻草,这就是“凤尾”。龙船的指挥人是村寨中德高望重者担任的鼓主。在鼓主的指挥下,锣手、舵手、篙手、水手等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龙舟节时,沿江各苗家村寨都要划本村的龙舟在清水江中比赛,赛龙舟前必须插完秧,否则被别人看不起,另外平时有小矛盾的人,一上龙舟就得握手言和,于是赛龙舟又起着调整邻里关系,增强村民友谊的社会作用。苗族的龙船节,活动内容庞杂,除赛龙舟外,还有斗牛、赛马、斗鸟、舞蹈和对歌等。
    由于赛龙船是一种娱神竞技活动,因此有一系列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龙舟下水之前,要安好龙头,并由巫师主持隆重的祭祀仪式,置办酒、肉、香案敬山神、河神、保护神。巫师杀一只白公鸡,砍下鸡的一只翅膀夹于香案边的马桑树权上,以祈求“嘎哈”(保护神)庇佑龙舟的安全。然后,由巫师“打卦”,看是否宜于下水,如卦像不吉,说明神灵尚未恩准,就继续打卦直至出现吉卦为止。赛龙舟还有种种为村民们严格遵守的各种禁忌,如水手不能绾裤脚,在龙舟里吃饭不能用筷子,要用手抓食,饭食须由有福气的中年妇女烹饪,蒸饭时不能倒淘米水,煮肉时不准在锅里翻搅,妇女不准上船等等。
    大概是由于龙舟竞渡特有的龙文化独具魅力,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岁月之后,这一活动不仅没有衰落,反而引起了人们更为浓厚的兴趣,1995年6月在我国湖南岳阳举办了第一届世界龙舟锦标赛,古老的龙舟正在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