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之踢毽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8:11:23 《中国古代体育》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用脚踢的各种体育活动十分丰富,踢毽子就是其中极有特色的一种。早在1500年前的北魏,少林寺的第一代住持,印度来的高僧佛陀在洛阳游历时,就看见一个12岁的小男孩站在高高的井栏上十分灵巧地踢毽子,一口气踢了500下。佛陀十分惊异,就收了这个男孩做他的弟子,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少林高僧慧光(《续高僧传》)。不过,当时慧光踢的与后来用鸡毛和铜钱做的毽子不一样,可以算是毽子的雏型。从宋代开始,鸡毛毽流行起来。城市里出现了专门制造毽子的手工作坊(《武林旧事》)。孩子们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边走边踢。宋代个人技巧性的足球已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踢法,这对踢毽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踢毽子的技术也越来越复杂,名堂也越来越多,不仅用脚,而且用膝、用肚、甚至用头顶。按照身体部位的不同和不同的踢法,出现了各种花样,像什么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等等。这些踢法与古代中国足球“白打场户”中的踢法相似,因此,宋朝人高承指出踢毽子与踢足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事物纪原》)。 到了明清,毽子更加普及,不仅儿童踢,而且成为妇女喜爱的体育活动,被称为“撵花”,带给深闺中的女子许多乐趣。她们换上轻便的短装,常常不知疲倦地踢到日头西落(《清代北京竹枝词·百戏竹枝词》)。小小的毽子甚至走进了皇宫,成为宫女们的一项消遣,光绪皇帝的瑾妃就很会踢毽子。 清代还出现了以踢毽为生的江湖艺人,这些人的技艺非常高明,表演起来手舞足蹈,连贯流畅,毽子在他们的头上、脸上、后背、前胸、脚上、全身的各个部位盘旋飞舞,如花簇锦团,妙不可言(《帝京岁时纪胜》)。 居住在我国广西的侗族的姑娘们也有毽子游戏的习俗,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她们玩毽子不是用脚踢,而是用手打的,叫哆毽,即用手拍毽的意思。据说这项活动是由插秧中一抛一接的扔秧动作发展起来的。宋代末年,人们已用稻草扎成的小球互相抛接,到元朝发展成为哆毽。侗族的毽子有青草毽、稻草毽、芦苇毽和鸡毛毽等多种。比赛以打得高、远、接得稳、落地少为优。打法多种多样,有男单、女单及一二十人的集体打。 毽子流传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正规的体育比赛项目——毽球,有一套严格的比赛规则,运动员隔网将毽子踢来踢去,常常可以表演出难度很大的技术动作,对练习者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良好的锻炼作用。由于需要的场地不大,器具简单,这项体育活动在我国许多中小学已十分普及。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先秦杂技萌芽之蹴鞠、秋千
- 下一篇:汉魏六朝百戏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