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游戏竞技 >

古代举重(一)


    
    力量在古代的生产和战争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的生产活动中,谁的力量大,谁就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作物。在战争中,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力量的大小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拉弓射箭,还是操刀弄斧都需要有足够的力气,所以,古代军事家吴起把能举起沉重的铜鼎作为选拔虎贲之士的一个必要条件(《吴子·料敌》)。兵书《六韬》也将能够拉开八石的弩弓作为选择车兵的一个标准。
    春秋战国时各国的君主都千方百计地招纳天下的大力士,如秦武王用高官厚禄吸引当时有名的力士任鄙、乌获、孟说为秦国服务(《帝王世纪》)。因此,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行伍中的士兵,还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很注意力量训练,出了不少力大无穷的英雄好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的父亲叔梁纥[ge哥〕就是这样一个大力士。在鲁国军队攻打偪〔bi逼〕阳城的一次战斗中,偪阳城人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把城门升起,放鲁军入城,等鲁军进来一半时,突然放下城门,企图将鲁军分割消灭,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叔梁纥奋力举起沉重的城门,使已经入城陷入险地的鲁军撤了出来(《左传·襄公十年》)。一个人举起沉重的城门,力量大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想象的。孔子本人的力气也大得出奇,这位儒家的祖师爷与后来弱不禁风、面黄肌瘦的儒生们可是大不一样。根据史书记载,孔子不仅跑起来快得能赶得上城外的兔子,而且力气大得可以举起顶城门的大杠子,当然,孔子从来不愿意显露他的这些本事(《列子·说符》)。像孔子这样的文人都有这样的力量素质,那些披坚执锐、冲锋打仗的武将们的力气就更是大得惊人了。鲁国有一员大将在一次战斗中,一时杀得性起,就一手举着蒙有甲衣的大车轮子为盾牌,一手挥着大戟,带着士兵冲锋(《左传·襄公十年》)。秦武王从齐国招来的力士孟贲可以从活牛的头上拔下角来(《帝王世纪》)。同汉高祖刘邦争天下的楚霸王项羽也有一身的神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力气大得可以拔起一座山(《史记·项羽本纪》)。
    秦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韩国的张良想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就雇了民间一个大力士埋伏在路旁,在秦始皇巡游经过博浪沙时,投出一个重达120斤(相当于今天的31公斤)的大铁锥,一下子砸坏了秦始皇车队的一辆车(《史记·留侯世家》)。在江苏徐州出土的一个汉代画像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大力士们拔树、背兽、扛鼎的生动情景。隋炀帝大业二年,突厥人来朝,隋炀帝为了炫耀国力,组织了一场大型百戏,其中一个表演力量的节目,以战国时卫国壮士夏育为名,叫做“夏育扛鼎”,表演者举重若轻,将大车轮、石臼、大瓮器这样一些相当沉重的物件放在手掌上,一边跳跃,一边舞弄(《隋书·音乐志下》)。
    古代人是怎样练习力量的呢?那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杠铃、哑铃、拉力器等种种专门发展力量的器械。腿部的力量靠跳远、跳高和各种负重跳跃;上肢力量靠投石、拉弓、武器练习;而全身整体力量除了练角力以外主要是靠举重。开始并没有专门练习举重的器械,举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物,最早使用的,也是史籍中记载最多的有两种,一种是古时候用来煮肉的大鼎。古人选用鼎作举重的器物是有道理的。首先,鼎是用青铜制成,相当沉重,轻的几百斤,重的往往超过千斤,用来发展力量,特别是爆发力很有效;其次,鼎一般都有三只脚,两只耳,抓握点多而且不易脱手;再次,鼎到处都有,容易找到,练习起来比较方便。另外,鼎是人们都非常熟悉的生活用具,它的重量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能举这样一种器物更能显示自己的能力。于是举鼎就成为古代大力士们必做的一门功课。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国君秦武王就是一个举鼎成癖的人,常和手下的力士们一起举鼎。一次,他与著名的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没想到,力气不够,鼎掉下来砸断了膝盖骨,不久就死了,孟说全家也因此被处死(《史记·秦本纪》)。一直到秦朝末年举鼎仍然是一种力量练习的手段,以勇力闻名的项羽也有举鼎的本领(《史记·项羽本纪》)。自汉代以后,举鼎逐渐演化成为“百戏”中大力士们的表演项目,张衡在他的《西京赋》里就提到这种扛鼎的节目。
    另一种常用的举重物,就是关城门用的又大又重的门栓。在古代,人们把这种举重活动称为“翘关”。“翘关”一直延续了下来,公元702年唐代女皇帝武则天设立武举制时,翘关还被列入了武举的正式考试项目,不过这时翘关采用的是专门为武举考试制做的标准木杠,长一丈七尺,粗三寸半,举10次算是合格(《通典》卷十五)。
    拉硬弓也是古时人们进行力量训练和力量测试的一种方法。在史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武士们力挽强弓的记载。如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大将羊侃,膂力过人,能拉十几石的硬弓(《梁书·羊侃传》)。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宋史·岳飞传》)。明、清武举的考试也将拉硬弓列为一项测验内容。开硬弓在中国古代是男子汉勇武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冲锋陷阵的将士将其作为力量训练的日常功课,不少精明强悍的王公贵族也有过人的拉硬弓的能力,如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能“箭穿七札,弓贯六钧”,即能射透七层铠甲叶,拉得开180斤的硬弓(《贞观政要·征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