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游戏竞技 >

古代举重(二)


    
    唐代已经有将举重与硬气功结合起来的记载:在唐德宗年间(公元780—805年),在绩溪县太微村有一个叫汪节的人,力气很大。一天,汪节来到都城长安,看到东滑桥边有一个石狮子,就对人说我可以把这个家伙拔起来,扔到一边去。没有一个人理他,以为他是在说疯话,因为这个石狮重达1000多斤。汪节冷冷一笑,走过去果然将石狮提了起来,扭身一甩,抛出一丈多,围观的人这才大吃一惊,后来汪节当上了军官,经常在皇帝面前表演他的绝技。其中一个表演是趴在地上,让别人在背上压一扇石磨,磨上立起两丈高的方木,在木头上再架上一张床,然后请龟兹国来的乐师坐在床上,演奏乐曲。在这样的重压下,汪节神色如常,泰然自若(《歙州图经》)。正是有一身过硬的硬气功本领,汪节才有这样超出凡人的气力。硬气功在唐代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唐代的韩琬在《御史台记》中记录了另一个有一身神力的气功家博通的故事。一次,博通要在京城三个身手不凡的壮士魏弘哲、宋令文和冯师本面前显示一下自己的力气,就躺在床上,让这三人上前一起夺自己头下的枕头,只见这三个壮汉使足了吃奶的劲,齐心用力,一声巨响,床腿统统折断,而枕头还是稳稳地枕在博通的脑袋下面。当时闻讯赶来观看的好事之徒多得把博通的住宅都挤坏了,这件事一下传遍了整个京城。不仅如此,博通还有一手绝活,他常常在酒宴上两手各举一桌酒席,在台阶上轻快自如地上上下下,而桌上的酒不洒,菜不倾。
    唐代艺人在百戏的一些表演节目中显示出的力量,令人惊叹不已。如唐乾符中,艺人王俳优在百戏表演中,将一条载有12人的船轻轻松松地背在自己背上(《北梦琐言》)。唐时还有一种舞马表演,当骑士连人带马登上画床后,下由力士将床连人带马一齐举起。《安禄山事迹》记载的安府中的散乐艺人也有一身神力,他在顶竿载人的节目中,举起了多至24人的竿子,即使竿上均为小孩,充当顶竿底座的艺人也需要有千斤之力。
    唐代以后,举重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到了宋代,出现了用石头制成的各种举重器械,出现了举石球、掇石墩(《武林旧事》)。石头举重器具的出现是我国古代举重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石头到处都可以找到,可以按照自己需要的重量和形状进行加工,于是举重在民间一下子普及开来,举石锁、石担成为中国老百姓传统的体育锻炼活动。石锁取形于我国占代铜锁,将石块上部凿空,留一条适宜手抓握的石柄,多用单手也可用双手作各种姿势的力量练习。石担则是在两块圆形石片中央凿眼,插入木棍和竹竿,与现代举重运动的杠铃形式一样,适于双手举。石锁和石担大小不同,轻重各异,适合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为了防止在举重时腰部受伤,还有专门设计的一种与今天举重运动员的防护腰带相仿的布腰带,约10厘米宽,内有硬衬,俗称“腰儿硬”。
    掇石墩是将较大的石块打成墩状,抱或举以练力量。有时为了提高难度,对光滑的石头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如西藏民间就有这样一种难度很大的举石活动,其困难不在于石头的重量,石重大约60至70斤。这样的重量对身强力壮的藏民来说全然不在话下,难的是要举的这一块大石头,通体不见棱角,“圆滑如卵”,光溜溜的像个大鸡蛋,任你有千斤之力,也无处施展。这项举石,需要力气,更需要技巧。能举起者可以得到哈达(《清稗类钞·技勇》)。
    由于石制举重器具在社会上的普及,明、清两代进行武举的力量科目考试时,就用掇石替换了唐代的翘关,用舞刀、掇石和拉弓来测验力量。这里说的舞刀实际是一种需要相当力气的举重,因为用的不是普通的刀,而是相当沉重的大铁刀,分三种重量,重的120斤,轻的也有80斤。考试时要求考生拿着这样重的刀在前后胸舞刀花,掇石时用的石制器具两端有扣手,也分为三种重量,分别是200斤、250斤和300斤。要求把石头必须提离地面一尺以上,上膝或上胸。弓也分为三种不同的力度,有八力(一力相当于10斤)、10力和12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