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导引术的发展(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04 《中国古代体育》 佚名 参加讨论
导引的出现与远古时代的原始医疗术也有密切的关系,《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古代中国中部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而潮湿,物产丰富,先民们饮食杂而活动不足,因此多出现由于气郁结不畅而致的一些病症。这些病适宜用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来治疗,因此,导引术多来自中部地区。说到导引的具体动作,古代的导引养生家们往往喜欢模仿各种动物活泼而有趣的动作,创编出用以养生的导引术势。《庄子·刻意》中就对这种人做过描述:“吹呴[xu 虚]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引(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利用呼吸吐纳的方法,把体内的废物排出去,将外界的新鲜气体吸进来,模仿熊在树枝上悬垂,鸟在空中飞翔中伸足的动作,这些不过是为了活得长一些罢了,这就是像彭祖这样的导引养生家所爱好的事情。彭祖据说名字叫钱铿,相传是殷商时期的人,因他的封地在彭城,他本人又被奉为养生家们的祖师爷,所以被称为彭祖。这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据说由于有极深的导引功夫,活了800多岁。中国古代养生术的这种鲜明的仿生特点,在其他古代文明中是不多见的。这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回归自然的观点有直接关系。在古代先哲们看来,人只有摆脱了内外种种欲念的干扰,进入完完全全的自然状态,才能取得身心的健康,于是与自然完美融为一体的野生动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发现无论是虎跃、马奔、猴戏、蛇行,还是野鹤展翅,麋鹿疾走,无一不是天然自成,没有半点矫揉造作。模仿这些动物不仅可以使导引有了取之不尽的动作素材,而且有助于习练者在心理上进入健身养生极为重要的自然之境。今天我们面对中国古代养生术和武术中成千上万种仿生性术势,不禁会为先民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领略大自然的悟性而赞叹不已。 在秦汉时,导引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模仿动物的养生练习,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除了“熊经、鸟伸”以外还提到凫〔fu服〕浴、猿躩〔jue觉〕、鸱〔chi吃〕视、虎顾”。2000年前的导引究竟是什么样子?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史书中的文字记载去想象,直到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了一幅珍贵的帛画《导引图》(图4),这才使我们第一次亲眼看到了古代导引的真实形象。这幅画上共有44个正在做各种导引动作的人,全都是彩色工笔绘成。练习导引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既有身穿长衫的士大夫,又有着短装,甚至打着赤膊的穷汉,这说明导引在当时已经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各阶层的喜爱。图中的身体运动可以分为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器械运动三种类型。从每个导引术势旁边所注的文字来看,大多数的动作都是分别为治疗一定的疾病而设计的,如心胸烦闷、耳聋、膝痛、胸胁胀痛、瘟病等,也有一些术势是为了强身健体,促进气血流通,预防疾病而设计的,如“以杖通阴阳”、“仰呼”等。值得注意的是,有近一半的动作是由模仿野生动物的动作而来的,如“鹞背”、“龙登”、“沐猴灌”等等,这说明中国古代体育仿生性这一重要特征在汉代又有新的发展。这幅导引图中各种动作之间缺乏联系,说明到西汉时导引还没有形成连贯的套路。为什么当时只有这种单势的导引术?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导引术本身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组成套路;二是当时的导引是重要的医疗手段,每种术势都是为特定的某种疾病设计的,治疗一种病只要重复地练习一种术势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它们组合起来。 图4 汉导引图帛画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 东汉末年,华佗(?—公元208年)创编的“五禽戏”是中国古代导引术的一件大事。华佗生活在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是一个有名的医生,医术高明,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朝廷请他当官他不去,却长年奔波在民间,走遍了现在的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的许多地方,为老百姓解除病痛。他治病,常常是手到病除,因此被人们奉为神医。曹操多年不愈的头痛风,华佗用小小的银针只两三下便可止痛,曹操便想将华佗留在身边,随时听用。但是华佗不愿当只为曹操一人服务的侍医,最后惨遭杀害。华佗不仅是一个医生,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导引养生家,他非常强调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认为人的身体应当经常运动。只有运动才能使吃进去的食物得到消化,血脉流通,不得病。这就像房门的轴一样,因为总是在动,所以不会腐朽。在总结前人导引术的基础上,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神态编了一套自我保健的导引套路——“五禽戏”(图5)。在做五禽戏时,练习者一会儿像虎一样的蓄势欲扑,一会儿模仿鹿的奔驰反顾,还有熊的倒卧翻滚,猿的攀枝自悬和鸟的展翅欲飞。这些动作有刚有柔,有疾有徐,全身上下都参与运动,有良好的锻炼效果。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五禽戏既可以治病去疾,又可以使人手脚强健。在身体不舒服时,起来做其中一种,出一出汗,然后在身上扑一些粉,就会感到浑身轻快,有胃口了。吴普听了他的话,认真练习五禽戏,90多岁时,眼不花,耳不聋,牙齿不脱落(《后汉书·方士列传·华佗传》)。从马王堆《导引图》的一个术势治一种疾病的单势导引,到提高整个人体机能水平的五禽戏,是导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华佗开拓了导引套路化的方向,这样既提高了练习的运动量,又增加了人们做练习时的兴趣,把治病防病、强身健体养生融为一体,对后来武术套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可惜的是,华佗编的这套五禽戏后来失传了。几百年后,南北朝时的名医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在他的《养性延命录》中辑录的关于五禽戏的文字说明——“五禽戏诀”,是后人编的。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导引术进入了一个套路发展阶段。 图5 五禽戏 《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P.417 图1 五禽戏动作之一——虎寻食 图2 五禽戏动作之二——鹿长跑 图3 强禽戏动作之三——熊撼运 图4 五禽戏动作之四——猿摘果 图5 五禽戏动作之五——鹤飞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代球类活动之木射
- 下一篇:古代行气术的发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