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游戏竞技 >

古代田径运动(一)


    
    田径是由跑、跳和投掷这三种人类最基本的身体活动方式组成的。人们经常说田径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其实,这些最基本的活动能力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早期社会中,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还相当弱小,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在很大的程度上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血肉之躯的敏捷与力量,无论是在与兽拼搏的打猎中,还是与人厮杀的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往往是那些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的人。虽然,在中国的古文字里没有“跑”和“跳”两个字,但是与跑同义的词,像奔、趋、走、利趾和与跳同义的词如跃、超距、逾高、踊等早就出现在史籍中。今天属于田径项目的种种体育手段,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浩如烟海的史籍里留下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最早的传说莫过于《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的“夸父追日”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名叫夸父的巨人,住在北方,看到太阳每天驾着万丈光芒的金车,从东山上隆隆驰出,转眼间跨越了千山万水,在一片云霞中消失在西方,便下定决心,要与太阳赛跑!于是大踏步地向太阳追去,高山险阻,河流湖泊在夸父的脚下飞快地向后移去,比赛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胜利已经在望。但是,与炎炎烈日长时间角逐,使夸父口渴难禁,于是俯下身来痛饮江河之水。不料,一口气喝干了黄河,又喝干了渭河,夸父还是渴得厉害,只好去北方的大泽喝水,由于过度的干渴,这个巨人倒下了,但是他的手杖化作一片桃林,累累的果实饱含水分,给路人纳凉解渴。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但它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由于跑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就出了不少能跑善走的飞毛腿,他们的耐力和速度,可以让今天的长跑家们惊叹不已。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的一个铜鼎上的铭文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一次周成王(公元前1024—公元前1005年)去淇田鼓励农耕。在返回王宫的路上,成王手下的侍从在疾驰的马车后奔跑相随,直到王宫。因此得到10家奴隶的赏赐。
    中国古代的田径运动往往与军事训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军营生活的重要内容。进入春秋战国以后,步兵的作用日益重要,士兵奔跑跳跃的能力成为战斗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于是各国都非常注重培养士兵的速度、耐力和弹跳能力。处于东南地区的吴国本来是一个力量薄弱的小国,后来励精图治,启用有能力的谋臣战将如巫臣、伍员、孙武等,严格训练军队,迅速强盛起来。吴国为训练士兵长途奔袭的能力,采用大运动量的训练方法,让士兵全副武装,连续奔跑300里才休息(《墨子·非攻》)。这个距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5公里,因此速度是相当可观的。这种训练后来果然在实战中发挥了作用。公元前506年吴军选用身强力壮的士兵500名,能跑善跳的士兵3000名作为先头部队,长驱直入,深入楚国腹地,五战五胜,最后直捣楚国都城郢(《吕氏春秋·论威》)。
    魏国的著名军事家吴起(?—公元前381年)也非常重视士兵体能的培养,他主张将能走善跑、善于跳高跳远的士兵集中起来组成一支精锐的突击部队(《吴子·图国》)。长跑也是魏国选拔步兵的一项重要考试,要求士兵披甲带剑,携带需要12石的力量才能拉开的强弓劲弩和50支箭,还要扛上三天的口粮,在半日之内奔跑100里。能通过这项高水平测验的军士可以免除他家的赋税(《荀子·议兵》)。战国时的车兵也有良好的奔跑能力,他们不仅身材高大,跑起来可以追上快马,而且还能在快速的奔跑中跳上疾驰的战车(《六韬·武车士》)。
    能跑善跳的将士在战斗中经常被挑选出来执行特殊的任务,如鲁哀公八年三月,吴国和鲁国发生战争,鲁国大夫微虎,决定夜袭吴军,挽回败局。为了选出精锐的武士,他在军帐前设置了一个跳高标志,能跳过这个标志三次的才能入选(《左传·哀公八年》)。
    大约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军事著作《六韬》告诉我们,当时在选取车兵和骑兵时,对跑跳和力量有相当严格的标准。入选者的年龄当在40岁以下,身高不低于七尺五寸,车兵的跑速要能够追得上疾驰的战车,而且能在高速奔跑中,在战车上跳上跳下,双臂能开八石的强弓劲弩。骑兵也是体格壮健,而且具有常人只能望其项背的奔跑速度(《六韬》卷六)。
    由于奔跑跳跃能力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各国的君主们都非常珍惜体能出众的将士。就像军事家吴起说的,任何一个军队中,都有一些虎贲之士,力量之大可轻举铜鼎,身轻体捷,可轻松地与战马一起奔跑,这样的人才要给以特别的对待(《吴子·料敌第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晋国的一员猛将魏犨[chou抽]违反了军令,晋文公十分恼火,想按照军法处死他,但又舍不得这个难得的将材。正好,这时魏犨正在家中养伤,晋文公就派人去慰问,实际上是查看魏犨的伤势如何,如果伤得很重,再也不能上阵打仗,就把他按军法处决。如果伤得轻,就不再追究了。魏犨虽然是一个卤莽的武人,可是粗中有细,早已明白晋文公的意思,就包扎好胸伤,装作十分轻松的样子,纵身跳高300次,又向前跳300次,表示自己还十分强健,就这样保全了性命。
    在元朝的军队中,长跑也是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元世祖忽必烈用一种称为“贵由赤”的赛跑来考核士兵。“贵由赤”的蒙语意思是“快行者”。这种快行者的比赛,由朝廷委派“监临官”进行监督和裁判,要求赛跑者全副武装在三个时辰(六个小时)内跑完从河西务(今河北省武清县西北)到大都(北京),或者从泥儿河(在今河北省宣化县东15里)到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上都河岸)之间180里的路程。起跑时,在比赛者面前拉起一条起跑线,以避免“后先参并之争”。比赛结束时,皇帝亲临终点赏赐优胜者,第一名获银饼一个,第二名缎子四表里,第三名二表里,以下各一表里,众人“俯伏呼万岁”谢恩。这种比赛每年进行一次(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大量的长跑人才不仅出现在军事训练中,古代传令送信的邮递也培养出了无数个“神行太保”。宋代的文书邮递分为三等,有步递、马递和急脚递。宋代科学家沈括告诉我们,急脚递的速度最快,所谓急脚递就是指在战争时期设的用跑步接力的方式传递快件,一天可跑400里。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还有一种金字牌的急脚递。士兵手持红底金字的木牌,闪闪发光,行人望见,纷纷避路,驿卒飞身疾跑,如风驰电掣,一天可行500里(《梦溪笔谈》卷十一)。这种急脚递的驿卒应该说是最早的职业长跑家了。急脚递的邮递方式后来也为金国和元朝所采用,金章宗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设置了“急递铺”,相当于今天的快件邮递业务,驿卒腰系银铃,手里拿着长枪,行人听到铃声即让开道,这样驿卒可以放开大步赶路,一天可以走300里(《金史·章宗本纪》)。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