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游戏竞技 >

古代球类活动之蹴鞠(一)


    
    足球在今天被称为世界头号体育运动,在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可以看到足球在孩子们的脚下蹦蹦跳跳,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踢来滚去。每逢世界杯大赛,地球上有近一半的人被绿茵场上那个黑白相间的皮球所吸引,通过电视追踪它滑过的轨迹。足球不仅给球星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崇高的荣誉,他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有鲜花在迎接。
    然而,这些足球明星们是否知道,这个风靡世界,给他们带来如此好运的足球是由中国发明的?当然了,那时候,这项体育活动在中国不是被叫做足球,而是被称为“蹴鞠”[cuju促居]或“蹋鞠”。“蹴”和“蹋”都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球,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踢足球。
    蹴鞠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远古时期,但是它是怎样出现的,由于年代久远,难以描述它最初的发展轨迹。根据公元前1世纪西汉人刘向《别录》的记载,蹴鞠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蹴鞠是黄帝发明的。大约在4600多年前,北方的黄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部落在名叫逐鹿的旷野打了一个大仗,这一场恶战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后,黄帝终于擒杀了蚩尤,取得了胜利,但是想起在战斗中的惨重伤亡,黄帝余恨未消,为了泄恨,就把蚩尤的胃塞满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十大经·正乱》)。黄帝是华族的始祖,因此,后人常常将许多东西的发明权归于黄帝,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论据。另一种说法认为蹴鞠是用来训练士兵的,出现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这种说法也同样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因为在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是相当流行的娱乐活动了。蹴鞠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还是一个历史之谜。
    战国时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发展得很快。战国前,城市规模都比较小,占地面积纵横不到300丈,人口不过3000户。而战国时许多大城市,像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郢[ying影]、秦国的咸阳、齐国的临淄都已成为相当繁华的都市,仅临淄一城居民就有70000多户,街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擦背。社会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都开展起来了。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苏秦在临淄游历后,这个城市的繁华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称赞临淄的富足并说那里的居民除了喜欢音乐,经常演奏各种乐器,如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和斗鸡、养狗,下一种叫六博的棋外,还喜欢蹴鞠(《史记·苏秦列传》)。踢足球成为当时社会上风行一时的娱乐活动,甚至出现一些爱踢球爱到不要命地步的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项处的人生了病,请齐国临淄名医仓公看病。仓公给他开了药后,告诉病人千万不要劳累,否则会吐血而死。可是项处球瘾难禁,实在控制不住,还是去踢球了,结果出了一身大汗,吐血身亡。
    战国时,不仅在齐国、魏国这些北方地区人们有踢球的习俗,就是在南方一些地方,如楚国,民间也将踢球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战国后期生活在南方的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一个足球迷。史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也进了宫,成了太上皇。可是让刘邦感到奇怪的是这位太上皇虽然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荣华富贵到了极点,却成天闷闷不乐,好像有满腹心事。一问才知,这位刘太公以前在市井中混日子时别无所好,就是喜欢斗鸡、蹴鞠,经常同一些杀猪屠羊、酤酒卖饼的好友们在一起踢球取乐。自从进了深宫,踢不到球了,因此心中不畅。刘邦就命人仿照家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的样子改建离长安不远的骊邑,取名为“新丰”,并让丰邑的人搬迁到新丰,于是刘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旧们在一起斗鸡、踢球了(《西京杂记》卷二)。
    在整个汉代(公元前206—220年),蹴鞠也一直是上层社会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汉武帝不仅在他俘获的俘虏中寻找蹴鞠的高手,带回宫中为他表演,有时甚至自己也禁不住下到场里去踢几脚(《弹棋经·序》)。汉成帝也是个足球迷,又爱看又爱踢,大臣们劝他不要再踢了,因为踢足球是一项剧烈的运动,容易伤神劳体,像万岁爷这种身份的人在球场上跑得气喘吁吁,既有伤龙体,又有碍观瞻。但是,汉成帝太喜爱踢球了,一时难以割爱,命令大臣们献上别的好玩而不使身体劳累的游戏来。大臣们只好发明了一种叫弹棋的游戏来转移皇帝的足球兴趣(《西京杂记》卷二)。
    但是,汉代的蹴鞠与战国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蹴鞠在汉代不仅仅是一种为人们所喜爱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军队中广泛使用的军事训练手段。汉代时,北方的匈奴十分强盛,不时南下骚扰,严重地威胁着汉朝的边境。匈奴人从小练习骑射,弓马娴熟,以骑兵为主,来无影,去无踪,有高度的机动性。为了抗击这样的对手,汉朝在长达百年的汉匈大战中也发展起了规模宏大的骑兵集团,战国时期那种以步兵为主,车骑为辅的时代让位给了以骑兵为主的时代,骑兵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但是,骑兵由于长时间地以一种固定的姿势骑在马上,易于疲劳,腰部肌肉容易劳损,特别是汉代骑兵的马具尚不完善,还没有马鞍和马蹬,腿部易于僵麻。在这种情况下,过去只是作为娱乐活动的蹴鞠就成了绝好的军训手段,用来纠正长时间骑马给士兵身体造成的片面影响,蹴鞠不仅可以提高士兵的耐力,活动肢体,更能使因骑马而运动不足的下肢得到充分的锻炼,使战士矫健、敏捷,而且还可以活跃兵营生活,鼓舞士气,因此,在汉军中得到广泛的开展。
    汉代的蹴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娱乐表演性质的花法蹴鞠,踢时不受场地的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踢出各种花样。从汉代的画像石(砖)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花法蹴鞠甚至可以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难度很大、舞姿优美的足球舞。另一种就是在军中开展的,按照一定规则在球场上进行的对抗性比赛,这种比赛可以在宫苑中专门建造的“鞠城”中进行,也可以在野外比较简陋的球场上进行。宫内的足球场,四周有围墙,所以叫做“鞠城”。在鞠城的两端有新月形的球门,是“鞠室”,相当于今天足球场上的球门。野外的球场没有围墙,在地上挖坑作为“鞠室”。西汉大将霍去病在远征匈奴时,就曾命令士兵在野外辟出一片球场,练习蹴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代的足球比赛是怎样进行的,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还有许多疑问,如,比赛的双方各有几个球门?裁判是一个还是两个?比赛时有多少参赛者上场?球场是什么式样等等。人们对这些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东汉的李尤曾经写了一首关于足球的诗《鞠城铭》,对足球比赛进行了描述:“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蹴鞠球圆而鞠城墙呈方型,是依照自然界天圆地方的阴阳规律而设计的,鞠的两端有月形的球门,两两相对,一边六个。比赛设有裁判,按照一定的规则公平执法,不因亲疏远近而有所偏袒,大家也就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李尤的描写使我们大致知道汉代的足球比赛采用两军对垒的踢法,争夺十分激烈,以攻入对方鞠室中的球数多少决定胜负。
    应当注意的是,汉代的蹴鞠不仅是一种有很强娱乐性的练兵手段,而且人们还从中看到了“蹴鞠亦有治国之象”,认为在进行蹴鞠比赛时,人们要遵守蹴鞠规则,服从裁判的裁决,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遵纪守法的教育(《文选》卷一一)。而裁判员在比赛中严肃执法,公正无私,小小的蹴鞠都是这样,更何况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呢(李尤《鞠城铭》)。寓教于乐,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这一我国古代体育的鲜明特点在汉代足球中就已初见端倪。
    足球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一直持续到东汉三国时期,这段时期连年征战,人们除了练习骑马、射箭,就是学习蹴鞠(《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会稽典录》)。一些善于踢球的人,还会得到君主们的赏识,如一个名叫孔桂的人,因善于踢球,深得魏武帝曹操的欢心,就留在魏武帝身边侍奉(《太平御览》卷七五四引《魏略》)。
    由于蹴鞠在汉代有重要的军事作用,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里把当时关于论述足球的《蹴鞠》25篇列入“兵技巧类”。可惜这些著述后来都失传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