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饮食厨艺 >

婺源乡村茶趣


    
    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被美国《茶叶全书》赞为“中国绿茶之最忧者”,曾获巴拿马中国博览会金奖,婺绿珍品大鄣山茶荣获“′98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绿茶荣获“′99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博览会最高金奖”。2005年初,婺源这个千年茶乡,又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今年,又率全国之先,启用了婺源绿茶证明商标。 
    这许许多多荣耀巳被世人广泛了解,然而,婺源乡村的“茶趣”却鲜为人知,在此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茶 亭 
    走在婺源乡村长长的青石古道上,每隔五里、十里就有路亭。路亭,是婺源人的路标,是婺源人文的标识性建筑,它给婺源人增添了许多乐趣与佳话。在要道上,古代,路亭有专人烧水免费供应茶水,不但给路人避雨歇息,还解渴提神。元代婺人·池州教授王仪在其《过五岭》一诗中曰:“五岭一日度,精力亦已竭,赖是佛者徒,岭岭茶豌设。”此俗由此可见一斑。 
    婺源的茶亭有些是很简单的,只在路旁搭一个茅棚,多数却很堂皇,砖瓦结构,木柱上还写有楹联,其中秋口镇有一座茶亭,上面一副对联是:“面前这间小屋,有凳有茶,行家不妨少坐憩;两头俱是大路,为名为利,各人自去赶前程。”还有一幅路亭的名联:“走无尽的长路.歇一歇再行前去;想不完的心思.停一停暂且丢开”。很能代表婺源人豁达的心态。又有“一杯春露能提劲,二脚生风几欲仙。”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生动对子。 
    婺源乡村最著名又是最早的茶亭,当属浙岭“吴楚分源”处的茶亭。相传五代时,一方氏老妪在浙岭烧茶,方便行人,不收茶钱.死后葬于浙岭头,路人感其恩,拾石堆冢,以报其德。方婆在婺源,乃至在老徽州一府六县都很有影响,不但路亭、桥亭,就是商家的店亭也设灶烧茶,且不收分文。 
    茶亭专人烧水免费供应茶水,其修理茶亭、管理、烧水、添置茶碗茶壶水缸水桶等工具的费用从何而来呢?一般有2个来源: 
    一是茶亭有固定的田产出租;二是每年的“冬至”前后,茶亭的管理者到各村庄去“收冬”。(则收茶水费。不过,收过渡费、采集秋后无主的农作物也叫“收冬”)。 
    茶 俗 
    婺源的先民除当地的山越人外,有60多个姓氏是历史上3次战乱中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道的起源地最初兴起于巴蜀。而不会是中国中原地区,更不会是婺源的始居者山越人。因为,如今在婺源有闲一族中流行的“茶道”,在婺源史册中,未见记载。 
    婺源的饮茶习惯是“客来斟茶,双手捧上”而已,并无半点矫柔造作,更不用小得可怜的杯子,而是用粗大碗或大茶杯。正所谓粗茶淡饭,热情大方,显示出山里人的豪爽。 
    茶饮中有白糖桂花的,该是比较富足的人家了。夏天,乡下人都用大钵或大茶壶,掺人薄荷叶片泡好凉茶,客人来了,“咕咕咕”喝上一二大碗凉茶,解渴降暑,痛快淋漓,暑气立消。 
    为到家中的客人斟茶不能满,而酒是要斟满的,有“浅茶满酒”或“七分茶八分酒”之说。除平常客到上茶外,哪家有红白喜事,开宴前都要上“粿籽茶。” 
    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宾馆饭店开发出的茶园鸡、茶菇等生态菜肴由于是绿色食品,颇受食客欢迎。婺源女人的手很巧,在恭贺亲朋生日、寿诞时,一般都要送新布鞋,鞋内必放茶叶。为何放茶叶,据说是取“茶叶年年发新枝、采(踩)不尽芽还发”之兆意。 
    婺源茶农管理茶园很有一套,有谚语云:“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挖茶不是人”。(注) 又曰:“夏前茶,夏后夹,再不摘,老成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