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习俗 > 其它习俗 >

岱山祭海民俗考


    
    祭海,是浙江岱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而产生的一种民间传统祭祀方式,是我国东海几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
    最早“官祭”者为秦朝徐福
    祭海在岱山历史上主要有“官祭”与“民祭”两种形态。最早有迹可寻的“官祭”是徐福祭海。据传公元前219年和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曾先后两次派遣徐福出海,派遣徐福采长生不老药。徐福抵岱山后,在后沙洋泥螺山搭起简陋的小祭台,祭祀大海和龙王,祈望保护远航安宁。
    隋时的骠骑将军陈棱,奉命伐琉球国(今台湾),海上遇雾,漂泊至岱山东北,杀白马祭海。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皇帝宋高宗搭乘御舟赴岱避难,当他抵蓬莱后沙洋,觅见泥螺山上的古祭台,立即祭告天地、大海,祈求社稷安宁;是日又去白峰寺(今超果寺)驻跸,宋朝著名词人李清照为此而留下了千古绝句——《渔家傲》。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祭海活动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渐至高峰。
    六月“民祭”代代相传
    在官方祭海同时,岱山民间也盛行祭海之风。岱山又称“蓬莱仙岛”,是我国12个海岛县之一,地处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目前岱山境内有龙王庙、龙王殿、龙宫8处,龙潭5处,以龙为名的山、礁等地名10余处。每逢新船下水、渔船开洋、拢洋、渔汛结束谢洋等重大节日,通常在农历立夏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鲳鱼汛,渔船第一水出洋或农历六月初渔汛结束转汛拢洋,举行祭海仪式并相沿成俗,村村岙岙,相传相承。
    据高亭一村年近80岁的老渔民郑野弯回忆,他从小就看见大人在海边和船上祭龙王的场面,此习俗一直延至解放前夕。建国后,渔区经历了“渔改”、“文革”的严峻考验,祭海被视为封建迷信而一度停止。改革开放后,一些渔民重新恢复了祭海活动。目前在岱山渔村高亭、岱东龙头、衢山鼠浪、东沙西沙等地,依然保留着古朴的祭海风俗。
    祭海坛之祭是国家级“非遗”
    为将这一特别的海洋文化传承下去,岱山县在古祭祀坛遗址上建造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形成“北京有天坛,岱山有海坛”的特色。每到休渔期间,便在祭海坛举行规模盛大的祭海谢洋大典,祭海祈福,谢洋感恩。而这种特别的仪式,更是被列入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