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南京文化之明代城墙


    
    南京城墙又称南京明城墙,当时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郭四重。现在通称的"南京城墙"一般特指其中的内城城墙。内城城墙东傍钟山,西据石头,南凭秦淮,北控后湖,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古代城墙,其规模在当时全国城池中首屈一指,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代建筑。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城墙在南京市区周围。原城垣总长度为33.676公里,外廓长60公里。内城在20世纪50年代时仍大体完好,但是在其后20年间遭受严重破坏。至1983年文物普査时实测,现存城垣外形完整的长度计19.802公里,半损坏的长度计1.549公里,总计保存长度21.351公里。城墙高度约在14至21米之间,城基宽14米左右,顶部宽4至9米之间。开门13座,其中较完整的有19公里,城门4座,水门1座。城墙基础多半用花冈岩或石炭岩条石作成,内外壁以大砖全砌,中间以碎砖、砾石和黄土层层夯实,墙顶铺砖。凡砖交缝处,皆浇灌夹浆(石灰、糯米汁或高梁汁,或再加桐油掺和而成),使其粘着凝固,坚固耐久。墙顶砌出"雉堞",且备有泄水石槽。城基间有排水洞。
    明都城由宫城、皇城、都城(京城)、外廓城四层墙垣由内而外迭套组成。外郭大部为夯土城墙,原有18座城门,周长约60千米,约20公里为砖造,早已湮没无存,仅余城门的地名流传至今。内城为"土筑砖包",夯土筑成的城墙外由城砖或条石包砌。内城原本开有13座城门,与外郭城门合称"里十三,外十八"。
    明代南京城的修建自元至正廿六年(1366),朱元璋改筑应天府城开始。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建成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城门及廊房街道,新筑后湖城,才完成了筑城工程,前后历时21年。
    整个修建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钟山的西南麓新筑皇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旧城;第二阶段是自旧城的西北端沿外秦淮河向北筑新城墙直到龙江关;第三阶段是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玄武湖旁城墙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是建造外郭城。
    历代建都,概取方形。明城却违背古制,呈不规则形,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蜿蜒起伏,呈不规则多边形。"据岗垄之脊,控河湖之势",极有利于军事防御。它利用南唐都城南面和西面的城墙拓宽加高,并向东、西延伸,依山据水,转而合拢,正所谓"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面临聚宝,贯秦淮于内"。1390年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外郭城周长120华里左右,城门18座。
    建城用砖均按规格特制,砖长40—45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10厘米,大部为青色砖,小部为白瓷砖。砌筑城墙的砖块是由相当于现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5个省的28府、118县、工部及三卫、三镇制造。为了确保城砖的质量,砖有铭文,侧面打印所属州、府、县造砖人和监制官员的姓名。据文献记载,明初曾征调各地工匠20万户修筑应天府城。现存几座城门,以正南门即中华门最为雄伟坚固。
    内城原有的13座城门,历经战火、破坏以及改建之后,现存的明代城门还有聚宝门(中华门)、石城门(汉西门)、神策门(和平门)和清凉门,其中除神策门还保留有清朝时修建的城楼之外,其他城门的城楼都已无存。
    南京明城墙的建造被形容为"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体现了"天人合一"、"皇权天授"等思想。民间传说南京城墙是"宝葫芦"形,有专家研究认为是"非方、非圆的不规则的多角不等边的粽子形"、"呈宫扇形"。最新认为:南京城墙是依照天上南斗星与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造的。南京城墙的建造集我国古代城墙建筑技术之大成,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和建筑科学技术的珍贵实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