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明清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沁河古堡


    
    在晋城市域的沁河两岸,耸立着一座座古堡民居建筑,气势恢宏,雄伟壮阔,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巍然屹立在这片土地上,承载着深邃的历史记忆和人文传奇,成为一道贯穿古今、雄奇壮美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
    (一)
    这个分布在沁河流域中段的古堡建筑群,地跨沁水、阳城、泽州三县。大多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形制独特,功能齐备,展现了明清之际官宦豪宅和古城堡的建筑特色。据考证在这20公里的沁河两岸就有古堡54座之多,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10余座。每一座城堡的后面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都闪现着坚强与智慧的灵光。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艺术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由于沁河流域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纯朴醇厚的民风、成熟完善的营造技术,沁河古堡建筑风格独特,建筑类型众多,其中的城墙、深宅、牌坊、祠堂、雕刻等工艺,充满了质朴之美,是中华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明天官王国光的故里上庄村还有全国现存最早的元代古居、远望如磐石挺立砥柱中流的铜墙铁壁砥洎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沁河古堡以气势堂皇的龟城—“国保”、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最为著名,总面积3.6万平方米。首都师范大学陈廷敬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午亭山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是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是明清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有“双城古堡、名相故里”之美称。
    
    (二)
    多少年来,奔腾不息的沁河水,并没有带走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如若时光回溯到三百多年前,便可以看到当年人们急切的合力修建古堡以求自保的情景。
    几千年来,迁徙西北的游牧民族始终把平原、大河作为他们争夺的目标。整个中国古代史几乎就是游牧人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的历史,沁河流域作为从西北进入中原的官商要道,不断受到侵袭。尤其是明朝末年,官吏腐败,流寇作乱,沁河流域由于商贾云集,更成为农民起义军以及当地流寇劫掠的重地。陕西流民武装屡次入侵晋城,攻城掠地,烧杀抢掠,当地的土绅、村民为求自保,便自发地将原有的村落改建成具有防御功能的城堡,这些古堡最大的特点是平战结合,村中有堡,堡中有村,古堡大多建有六七层的高楼,它们是乡村百姓的最好防线,生命的最后保障。
    沁河古堡最早修建的是窦庄古堡,并多次经历了战火洗礼。它修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素有“小北京”之称,也有“夫人城”的美誉。窦庄是一座九门九关式的古城堡,是明代户部尚书张五典修建的。这位在家闲居的京官也许比常人更早地感觉到了明朝的危机。在窦庄古堡建成2年之后,崇祯四年就遭受了农民军的围困。张五典之子兵部尚书张铨的夫人霍氏率女眷童仆奋起抗击,三天三夜坚守不破,故被世人称颂为“夫人城”。也许是窦庄抗拒流寇的成功启发了周围的村庄,在以后的几年内,依次有了屯城、上庄、皇城、郭峪、砥洎城等一座座城堡式建筑。人们或以村筑,或以户建,纷纷以此躲避灾难。
    
    (三)
    沁河古城堡群内大都有着严谨的防御系统,有村庄、城楼、堡楼三道防线。城墙四角高楼耸立,后墙小窗控制四角,多达六层的堡楼墙厚一米,内部碾、磨、水井、粮仓等生活和粮食加工设备以及防御用的垒石、射孔、地道、火药一应俱全。其中,古城堡群内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和走廊式的藏兵洞,在中国北方实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军事功能,对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史和军事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郭峪古堡便具有这一典型的特征。从远处眺望郭峪城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外这片褐色的城墙,城墙的背后同样有藏兵洞,和长长的城墙一起诉说着那些烽火岁月。古城堡依山而建,九山环抱。一条小河绕城而走,更显现出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整个山村被高峻的城墙把守着,俨然一排严阵以待、同仇敌忾的将士。高大的豫楼,耸入云天,功能完备,易守难攻。这里的藏兵洞与众不同,走廊式和串珠式的兵道相得益彰,显示出它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藏兵洞外是拱形观察、射击的两用洞口,洞体展阔,易于攻守。
    沁河古城堡不仅有突出的军事防御特色,而且还有不同的建筑美学个性。沁河古堡的建筑大多是四大八小的棋盘式院落,院院相连,明断暗连,也许是古堡主人多在江南为官的缘故,古堡的特色或多或少带有江南风格。
    湘峪古堡建筑群内高达5层的镜面式住宅,是目前中国北方保存最好的明代高层民居建筑,这种统一的门窗外檐口垂柱饰纹砖雕,构成了孙氏家族建筑的标识。这种耳房高出正房一层的“双插花院”吸取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明代以前的中国建筑中都很少见到。上庄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极富个性,是阎锡山的秘书樊次枫的故居。这样的风格在沁河流域也极为罕见。
    这些城堡建筑还倾注着很多人文情感。城堡内,院院相通、楼楼相连。或曲径通幽,或逶迤交错,或用过街楼串联,或有地下甬道连接。楼上楼下,房里屋外铺就了一张网络迷宫。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可防可守,可居可游的理性思维,甚至是易于沟通、长于人气的心态。
    据国内建筑专家考证,与山西晋中一带的晋商大院相比,前者是院,后者是村,其封闭的建筑风格更显高官的胸襟气度,大开大合,是当时山西沁河流域富庶人家的独特历史见证。
    
    (四)
    沁河古堡建筑是当地官宦和商人联合百姓共同筑起的铜墙铁壁,是庇佑沿河儿女安居乐业的家园,这片古老的建筑不仅展示了沁河儿女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坚壁清野,奋起抵抗流寇入侵,英勇无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追求,而且集聚了这里文化兴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厚重人文,散发出浓郁的人文魅力。
    从柳氏家族的河东遗泽到海会双塔边的“十凤齐鸣”,沁水、阳城两县昔日繁荣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沁河两岸耕读传家的才子们,阳城县明清之际“书馨四溢、旌旗一树”的十三个诗书世家中,这里就占到了七个。“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这是一句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民谚,不仅是秀才举人,进士也层出不穷。坪上的刘东星,郭壁的韩范,窦庄的张氏父子,湘峪的孙家兄弟,砥洎城一城三进士,屯城一门三进士,皇城陈氏一门九进士,郭峪一村十五进士。不经意间,沁河才子们共同书写了一个在山西空前绝后的科举传奇。
    王国光,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在阳城、沁水一带,他是一位名声显赫的传奇人物,当地至今仍然流传着他为民、为官直至最后罢官的故事。王国光历任户部和吏部尚书,是张居正改革的得力助手,被誉为明代的理财家。由他编撰的《万历会计录》是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制度改革的依据,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田赋的准则。
    而同一故里的陈廷敬,更是不同寻常。他入仕五十三年先后担任大清康熙帝师、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有五十卷《午亭文编》收入《四库全书》,其中诗歌二十卷,还有《午亭山人第二集》三卷等作品。康熙曾称其:“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并以诗句“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赞其高尚的品德。
    
    (五)
    从“堡中堡”金郭壁到“小北京”银窦庄;从明清“中国北方第一巨族之宅”的皇城相府,到被誉为“中国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的湘峪古堡;从“中华古民居建筑艺术绝品”的柳氏民居,到被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的郭峪古堡。沁河古堡以其非凡的建筑特色和人文魅力,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中国研究古建筑史的专家视晋城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物馆。如此众多、集中的明代古堡,在中国北方绝无仅有。其历史研究价值、文化象征意义,均不亚于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和广东开平碉楼。当代著名作家葛水平在《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沁河之花》一文中,更是称沁河古堡堪与中世纪欧洲的石头城相媲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