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建筑 > 建筑文化 >

杜甫草堂


    导语: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
    
    杜甫草堂
    位于成都市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有240余首,成都草堂因此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而蜚声全球。
    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和建国后数十年的保护发展,杜甫草堂已发展为占地近300亩,清式古建与川西特色园林交相辉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的著名文化古迹和风景胜地,代表景点有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茅屋故居”、花径、“草堂”影壁、唐代遗址等。1955年,杜甫纪念馆成立,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主要景点
    草堂影壁
    清光绪三十四年,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曾在此大书“草堂”,以碎瓷砌就,曾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当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此为草堂标志性景点。
    工部祠
    杜甫曾被严武表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而被尊称为杜工部,纪念他的祠宇为工部祠。祠堂前有清何绍基撰写:“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的对联。
    茅屋故居
    杜诗素有“图经”之称,将诗人居住的环境方位描绘得十分具体。茅屋故居则以杜甫在成都的240余首诗作蓝本加以重建,游览其中,让人身临其境。——我在杜甫草堂茅屋故居.
    唐代遗址
    唐代遗址,发掘于2001年底,这些发现印证了杜甫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对研究成都地区唐代社会人文经济提供实物素材。
    少陵草堂
    这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有一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的石碑。雍正十二年果亲王允礼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拜谒草堂,留下此笔。此为草堂标志性景点。
    草堂大廨
    进入杜甫草堂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有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原为清代顾复初撰书,惜早已不存,现在所见墨迹为解放后由著名书法家邵章补写。
    诗史堂
    自宋以来,人们尊称杜甫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故堂名诗史。诗史堂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堂中安放着古铜色的杜甫全身塑像。成都民间艺人蔡缉武所塑李白、杜甫像也陈列堂内。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题词。堂前一片梅林,两株硕大的罗汉松,枝繁叶茂,更烘托出高堂素壁的雅洁。堂后有小桥连接柴门,过柴门即是工部祠。
    草堂寺
    古称梵安寺,紧连杜甫草堂东侧。始建年代,一说为南朝齐梁时代,一说为唐代,即杜甫旧宅。现存建筑为清末重修。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戒堂、藏经楼、左右厢房等。寺中有清幽小巧的花园,两株高达30余米的古银杏树,矗立云天,引人注目。
    浣花祠
    又名冀国夫人祠。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1866)修建。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现在所见的浣花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