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风民俗 > 民间娱乐 > 传统乐舞 >

巴象鼓舞


    
    巴象鼓舞是古代巴人巫舞衍化而成的野外围猎的猎舞和部族斗争的一种武舞、战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织的“虎贲”军执盾挺杖、前歌后舞的战舞,“凌殷人倒戈”,取得了胜利。秦末,阆中賨人领袖率七姓巴賨人助汉王“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武舞又起了重要作用。在战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战斗,就有多少人歌舞;在阵前拼杀者,执盾挺戈,大声呐喊,后面助阵者击鼓顿足,以增威势,这就是史书上所谓商周至秦汉之际的“前歌后舞”。后被汉高祖引进宫廷皇室歌舞,在阆中民间,历代久胜不衰。 
    巴象鼓舞主要伴奏乐器是鼓、辅以銅锣。因鼓面画的是巴人部族崇拜的巴蛇或以大象的图腾,故称“巴象鼓”。西汉时张道陵在云台山修道,阆中道教历代盛行,道教中因有“八仙”、故老百姓将“巴象鼓”又叫成“八仙鼓”。歌舞时,男袒臂、女束发,头戴面具,随鼓锣声而动。“舞者执长抦兽皮鼓以鞭之,后随弓矛盾众,踊跃呼号,分合有序”,分“迎神”、“待战”、“搏击”,“驱魔”、“欢庆”等部分。巴人利用这种歌舞形式,团结部族、鼓舞斗志。
    击鼓舞戈的巴象鼓舞,一直在阆中盛行。特别年节前后,在阆中城乡,跳巴渝舞、打八仙鼓的场景非常热闹。这种民俗文化,被历代文人骚客的题咏的十分深刻。清末文人赞云:“巴象鼓声骤,列队环街游,今朝闻遗响,遥念苑三侯”。近年来,经文艺工作者的挖掘整理,巴渝舞又重放出这一古文化的艺术光华。1991年,阆中巴渝舞在南充丝绸艺术节表演,中外来宾十分赞赏,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特地多次专题向国内外播出。
    “特野之战”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66年以前。那么,巴渝舞有记载的历史近三千余年。世界上没有那一个民族的舞蹈,有巴渝舞记载的历史这么久远,说巴渝舞是舞蹈中的活化石,一点也不夸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