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漫谈 >

魏晋南北朝的男服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对当时的服饰潮流曾做过这样的描写“自从西晋末年的战乱以来,衣服鞋帽的式样经常变换,没有常规,忽长忽短,时宽时窄,有时风行粗大高昂,有时风行低小精细。人们追随着时尚,争着去效仿新的式样。”这段描写不难让我们看出“褒衣博带”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流行服饰款式,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服装。由于当时社会追求奢侈享乐的风气日盛,加上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不断融合,所以服装式样多变复杂。
    这个时期,人们改变了古人内穿袍服外罩衣裳的传统,去掉衣裳直接以袍衫作为外服。服装朝着宽松、舒适的方向发展。男子的主要服装为衫。衫分单、夹两种式样,与秦汉时的袍服不同。它不受衣袪的约束,袖口宽大,多用纱、縠绢(绉纱一类的丝织品)、布等制成,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喜爱穿着。
    北方少数民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是“袴褶”和“裲裆”。“袴褶”是由战国时流行的一种胡服改革加工而成。汉魏之际主要用于军队。这时期虽还作为戎装,但已成为民间普遍穿着的便服。它由褶衣和缚裤两部分组成。褶衣紧而窄小,长仅至膝盖。它有多种样式,仅衣袖就有宽、窄、长、短之别。至于衣襟形式,大多采用对襟。有的还把衣服的下摆裁成两个斜线,两襟相掩,在中间形成一个小小的燕尾,很是别致。有的用布缣绣彩,有的用锦缎裁成,有的用兽皮缝制。袴褶的束腰,多用皮带,达官显宦还镂以金银作为装饰。袴褶是用锦缎红带截为三尺一段,在膝盖处将宽松的裤管扎住,以便活动。北朝以后还出现过褶裥缚裤的形式。
    “裲裆”也叫做“两当”。最早的“裲裆”,形制十分简单,一般多做成两片,前面遮胸,后面挡背,肩部用另外的织物或者皮革连接起来,腰间再用皮带扎束,形状特别像现在的背心。在西汉时期,“裲裆”通常是妇女穿的衣服,而且大多是用作内衣。魏晋以后,逐渐把它穿在外面,成为外衣,当然也有穿在里面的。穿在外面的成为一种便服,穿在里面的逐渐发展成为类似于今天的抹胸样子的衣服。随着“裲裆”的普及,男子也开始穿着,在穿“裲裆”铠军装的时候,里面穿的就是“裲裆”衫,以防止磨损皮肤。制作“裲裆”的材料,一般用罗、绢或织锦等,“裲裆”还有单、夹、棉的区别。冬天穿的一般是丝绵做的,这也是后世的“棉背心”的最早形式。
    南朝时期,除了“裲裆”,大袖翩翩的衫子一直受到各阶层男子的喜爱。这种大袖衫的衣袖和衣裾都十分宽松肥大,一个衣袖几乎可以裁成两个普通的袖子。当时的男子也穿袍,在穿袍和衫的时候,还故意低敞衣襟,显示出自己的男子气概。
    当时的高档服装应该是“裘”,其中以貂裘最为著名。此外“襦”、“鹤氅”、“半袖”,都是当时人的衣着。
    木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居家用鞋。古时候把装有木齿的鞋子叫做“屐”,一般是在鞋的底上安装双齿,走路时比较轻便,尤其是在下雨以后的泥地上或者是在长满青苔的道路上行走,比较舒适。安装的齿前后各有一个,一般是同样的高度,也有前后高度不一样的。因为制作屐的材料主要是木头,所以称为木屐。高齿屐(一种漆画木屐)是当时比较流行的高跟木屐。可见在14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人穿高跟鞋了,而且它的高度一般是6—8厘米。
    袴褶、裲裆、襦、帔、鹤氅、半袖、冠巾,再加上木屐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男子的主要服饰,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突出了男性的高达强健、刚强果敢。不动声色中,美已经不仅仅是女性的专利了。
    
    
    穿褶袴的陶俑
    
    木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