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 古琴文化 > 琴人 >

古琴音乐的历史与文化之“两汉琴人”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一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以辞赋见称海内。所 作《子虚赋》为汉武帝所赏识,因得召见,又作《上林赋》,武帝用为郎。
    其赋富于文采,描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极尽铺张之能事,于篇末则 寄寓讽谏。史传他早年生活比较贫困,一次,他在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即席 弹奏琴曲,引起卓王孙的女儿文君的爱慕。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和司马 相如私奔,这一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世文人据此创作了《文君曲》《凤求凰》等琴曲。传说司马相如后来打算聘茂陵女为妾,文君很是失落,作《白头吟》以示诀绝,从而制止了司马相如娶妾的念头。
    在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曾提到《幽兰》《白雪))这些琴曲。在《 长门赋》中,更进一步描绘了当时古琴演奏的情况: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卵。
    从文中可知,运用左手的“案”(按)指和右手“却转”的指法,奏出乐 音“流徵”,音乐由弱变强,从“奏愁思”到“意慷慨”,情绪逐步发展变 化,从中可见汉代古琴在指法上的变化和发展。陈皇后被汉武帝冷落之后, 独处在长门宫内,求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来感动汉武帝,这就是《长门赋 》的来历。后人运用这一题材创作了琴曲《长门怨》。
    刘向
    刘向(约前77一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字子政,江苏 沛县人,为汉初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他经历了宣帝、元帝、成帝三朝, 曾任光禄大夫等职,多次上书弹劾宦官、外戚,被两度下到狱中。刘向是当 时著名的学者,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所作 《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可惜绝大部分已亡佚。所著另有《洪范五行传》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他对琴学也有较多的论述。在《新 序》《说苑》中均有论琴的文字传世。《说苑•善说》记载了雍门周以琴见 孟尝君的故事,涉及音乐审美中的主客体关系。其《琴说》论及古琴音乐的 功能,是明道德,感鬼神,美风俗,妙心察,制声调,流文雅,善传授。
    扬雄
    扬雄(前53一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语言学家,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 句,其中的“子云亭”,就是蜀人为纪念扬雄而建。史载扬雄好“深湛之思 ”,口吃不善言谈。早年所作《甘泉赋》《羽猎赋》等,为汉成帝赏识,为 黄门侍郎,用靡丽之笔为帝王润色鸿业。后来辍不复为,鄙薄词赋,转向学 术创作。在这以后三十年的岁月里,扬雄主要从事他的《法言》《太玄》《 方言》等著述,强调学习儒家礼义以“修性”,提出以“玄”为宇宙万物本 源的学说,反对谶纬神学。所作《方言》,记录了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 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
    扬雄撰有《琴清英》,已佚。其《法言》十三卷,论述其儒家思想,其 中也论及琴乐,他主张礼乐相辅以修身治国,强调雅、郑之别,要求“君子 唯正之听”。其“中正则雅,多哇则郑”,“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 等思想,对后世古琴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桓谭
    桓谭(约前23一后56),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宿县)人。桓谭的父亲是 汉成帝时的太乐令,桓谭精通音律,擅长弹琴,并且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 解,对那些徒具形式的雅乐很是反感。据史书记载:刘秀即位后,广纳贤才 ,当时的大司空宋弘举荐了桓谭,桓谭面见光武帝时弹了一些民间琴曲,光 武帝颇为欣赏,让他做了宫中的掌乐大夫。
    由于桓谭“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遭到了当时不少文人的反对,大 司空宋弘斥责桓谭“数进郑声以乱雅颂”。后来,光武帝举行宴会时,让桓 谭弹琴,桓谭举止失措,光武帝很是惊奇,宋弘趁机讲了一通雅颂之道,自 此,光武帝渐渐疏远了桓谭。汉代崇尚神仙方士,而桓谭对此非常反感,因 为他反对光武帝的谶纬迷信,提出“政合于时”、“一其法度”等主张,以 致被加上“非圣无法”的罪名,罢官流放,死于途中。…
    桓谭著有《新论》一书,主要针对当时的 纬神学提出反驳。其中的《琴道》是勤学专著,原书已失传,清代有几种辑佚本。《琴道篇》包括琴论、琴史和琴曲解说等几个方面,据《后汉书. 桓谭传》记载,此篇并未写完,是后来肃宗命班固续成。琴论方面很多地方反映了儒家的音乐思想,与别处记载的桓谭的音乐思想相抵触;琴史则介绍了师旷和雍门等琴人;琴曲共介绍了七首:《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每首作品介绍了主题和音乐特点。《琴道》关于琴德、琴曲及琴制的论述,虽带有不少附会成分,却为后世琴论所沿用,以致成定论。
    蔡邕
    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博学多识,擅长辞章,精于音律
    流亡避祸期间,蔡邕创作了著名的琴曲《蔡氏五弄》,即《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据说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访问鬼谷先生后,用了三年时间写成的。这五首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历经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赋》中,把它列为当时流行的"谣俗"作品一类。隋代的《琴历》,唐代的文字谱《幽兰》卷子中,都列有这五首曲目。诗人李白、李贺、王维等都曾借这些题目作诗。宋人朱长文说:"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盖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认为是借写景来寄托他的哀思,这是很有道理的。现存明代琴谱中的《蔡氏五弄》,并非当时的原作,其歌词都是出自《乐府诗集》,曲调也平庸,当是后人的拟作。
    蔡邕在书坛、琴坛都有很大的影响。汉魏之际,在他的故乡陈留,就先后出现了阮瑀、阮籍、阮咸等以琴见称的名士。做过吴国丞相的顾雍,也是蔡邕旅居吴地时的得意门生。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深受其父的教诲,以诗词、音律驰名琴坛。民间流传有不少关于蔡邕的故事。《后汉书•蔡邕传》中说:吴人烧饭时,木材爆裂的声音被蔡邕听到后,立即辨认出是做琴的良材。用它来造成琴以后,果然音响极好。由于尾部已被炊火烧焦,于是有"焦尾"琴之称。至今琴的尾部仍称作"焦尾",就是根据这个故事来的。
    又如:蔡邕弹琴,偶而断了一根弦,他的女儿根据声音,指出是断了第几根弦,父亲又故意试断其它弦,她也能辨别出来,等等。这些故事,不仅说明了蔡邕父女具有锐敏的听音能力,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他们高超的音乐修养的敬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