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45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隐居不仕。从此皈依信奉道教“全真教”,寄情山水,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与吴镇(1280-1354)、倪瓒(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称为“元四大家”。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成为“元四家”(王蒙、倪瓒、吴镇)中最孚众望的大画家。此外,画作之余,留有著述,如《写山水诀》、《论画山水》等,皆为后世典范之学。 《富春山居图》系元朝元四家的魁首黄公望晚年的作品,1347年(元至正七年)七十九岁时为为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号散木。是全真道士金志扬的弟子)所作,1350年,黄公望才为此图题款,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最后何时封笔,不得而知。 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为黄公望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是我国历代山水巨制中的佼佼者,可谓黄大痴积一生的心血。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描绘的是黄公望晚年山居的景色,有春明村、庙山、大岭及富春江等一带的山川秋初景色景致。画中有坡陀沙岸沙渚,房舍散聚,以及峰峦冈阜,山陵起伏层叠,林木葱郁交错。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富春山居图》画面上山峦起伏,平岗连绵,层次丰富,神采焕然,生动展示了富春江一带林密蜿蜒,翠微杳霭的优美风光。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董源、巨然之长,又自出新意创造,笔墨纷披,林峦浑秀,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黄公望画山喜用披麻皴法兼用解索皴法,运笔时快时慢,线条有长有短且不平行排列,所以有巧妙的交错组合。笔法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笔墨浓淡干湿交错,勾皴及点染交替,这是对宋人笔墨技法的一大突破。他的皴擦长披大抹,虚实相生,土石相间,矾头累累,灵活生动地表现了江南山峦质地松软、烟雾迷蒙的特点。其山或浓或淡,皆以平而枯的笔法勾皴,远山及洲诸以淡墨抹成,水纹以浓枯墨复勾,偶尔加淡墨,树干或没骨或几笔写出,树叶用横点、竖点、斜点,因用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整幅画卷把观者带进隐逸忘世、平淡天真的氛围中,这里有董源《夏山图》技法的影响,不只采用湿润的披麻皴,又加干笔皴擦和浓淡迷离的横点,把赵孟頫在《鹊华秋色图》中创造的方法又推向一个高峰,形成典型的元代宁静淡泊的山水画风貌,后世画家无不对此图顶礼膜拜。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 画卷在数百年流传中饱经沧桑,至明成化年间,由沈周收藏。沈周自从得到这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出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便请朋友题跋,一朋友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一卷以慰情思。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经樊舜、谈志伊、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清顺治年间,宜兴收藏家吴之矩再传其子吴洪裕。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其子吴同卿还特地为它盖了一座“富春轩”,可见他的喜爱程度。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吴之矩在其1650年(清顺治七年)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因为太珍爱《富春山居图》,这是要焚画殉葬!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家人准备“焚以为殉”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惜前此画起首数尺已焚毁。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担心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剩山图》被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征集,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成为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收藏以来55年间,原作只展出两次。 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称之为《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纵33厘米,横636.9厘米。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后段右上角有“吴之矩”半印,与前段衔接,图中笔墨一脉相通。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安岐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弘历面前。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自认为博学,也有一说是乾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将真迹当赝品处理。把子明隐君的伪本当作真画,还大书特题一番,一方面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第二年1746年(乾隆十一年)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一面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收入清宫,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被编入。其实,此前弘历得到了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的是明末文人子明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乾隆帝蒙骗了。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不管乾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纪30年代(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乾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乾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论,还它一个真实的面目。直到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富春山居图》为何如此重要?首先因它被誉为“大痴第一画”,是黄公望最重要的代表作。从绘画史来看,它表现了中国书画从宋代讲究逼真形象、赋彩浓丽的风格,转变为即兴写意、以笔墨展现抒情写意的文人画精神。《富春山居图》正是中国书画风格转变的典型代表。黄公望创造的水墨画新境界,影响明清以后山水画的创作,在文人画传统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次,它有火殉的传奇性故事。书画史上再没有一幅书画是因火殉裂为两半的例子。”再加上有《子明卷》与《无用师卷》的真伪问题,引发后人对此两卷热烈的辩论。“黄公望的画有一种描绘性,”何传馨解析,黄公望画树叶如同在平涂树叶,要描绘出树叶的模样,具有“再现物象的精神”,而不像后世画树叶的方法已经格式化。如今黄公望的真迹已难得见到,后世仿作多流于格式化,已无法掌握黄公望绘画的真谛。 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余均流传海外)因属背临,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邹之麟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十分宝贵。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现已流传海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赏析:乘古画凉意
- 下一篇:王鉴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