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中原古竞技之博弈风云之九 马走日年庚几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34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个马走日,一个项飞田,电影《一步之遥》里两位主角的名字耐人寻味,不少人调侃导演姜文“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我理所当然地理解为中国象棋,因为马走日和象飞田都是象棋的行棋口诀。在电影院,除了努力参透姜导的弦外之音,还想找出也许其他人并不关心的枝节——电影跟象棋有啥关系? 结果是没有结果。从头到尾,只又勉强找出一个武大“帅”。姜文究竟是如何“消费”了象棋不得而知,只能猜测,也许是利用了这一本土古老棋种,给观众营造了一个隐含等级、职司、宿命而光怪陆离的语境。 反过来,象棋沾了姜导的光,倒是明确无疑。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全国象棋公开赛刚刚在惠州举行,但代表象棋文化的“马走日”仨字,却在年末岁初的报纸、网络中不断“刷屏”,只为解析任性导演布置给影迷的谜题。 不得不承认,象棋自古便一直受主流文人轻视,始终不如围棋“高大上”。到了清末及近代,中国围棋曾经式微,一度给了象棋赶超机会,却又很快因为中日、中韩之间的国际对抗赛大出风头。反观象棋,始终不温不火,不尴不尬,想掀起什么波澜都难,以至于近年一些人在网上撰文呼吁“拯救象棋”。 要说拯救,应该还没惨到那个份上,象棋在草根阶层仍然有大批拥趸。公园、街头、树荫下,下象棋与看棋的扎堆老人是很多城市的风景,前些年,常有人以充满玄机的象棋残局蹲守街边,引诱路人上钩赌钱,你若让他换成围棋,恐怕应者寥寥。 可说起象棋文化,知者又确实不多,我们把“丢车保帅”、“放马后炮”、“将你一军”这些成语挂在嘴边,但象棋为何不叫帅棋、车棋而以“象”为名?这朗朗上口的“马走日”,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规则?“楚河汉界”就在今天的荥阳人尽皆知,它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棋盘上的?这些问题莫说普通人,很多象棋迷也答不上来。 同为棋类国粹,这般“厚此薄彼”,的确是很奇怪的现象。 象棋跟大象有无血缘? 与围棋比起来,象棋定型于宋,时间较晚,历史却比围棋复杂。就拿名字来说,象棋有32枚棋子,“兵”的数量多,“车”的威力最大,“将、帅”的位阶最尊,为何拿不上不下的“象”做棋名呢? 这个问法其实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象棋的象,跟棋子里面的象是没有关系的,棋子之象出现得比较晚,而“象棋”二字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关于象棋的来历,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舜为了教育他的弟弟发明了一种棋,舜的弟弟名字叫象,所以称为象棋。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创制“象经”,法日月星辰之象,象棋名称由此而来。三是北宋晁补之在《广象戏格·序》中的看法,象戏是演兵之戏,“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四是古代象棋的棋子是象牙做的,所以叫象棋。以此推论,象棋源自出产大象的印度——这是20世纪才有的一种观点认识。 其他一些说法,不再列举,不少传说成分居多,并不准确,印度一说也难以服众。中国象棋在外传与发展中与印度确实互有影响,但象棋却不会因为印度产象就是印度人的发明,况且也不是只有印度产象,中国各地博物馆里的大象化石少吗? 体育史学界比较认同的看法是,象棋的起源跟六博棋有关。象棋两个字较早在史籍中出现,是在《楚辞·招魂》中,“菎蔽象棋,有六博些”,此时的象棋并无“象”这一棋子,与今天的象棋完全不同,就是指用象牙做的六博棋子。西汉时,刘向所著《说苑》中记载,孟尝君“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孟尝君闲居的时候斗象棋观歌舞,这种象棋应该也是六博。 如此说来,象棋最初定名可能与棋子的材质,也即象牙有关。开封曾出土宋代的铜质棋子,“象”的背面也印着一头战象。但象棋跨度时间太长,棋子印上大象是否为后人附会,象棋之象在各个时期人们理解的意思是否如一,还是有疑问的。同时,还有一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周朝时,人们把模拟刺杀技击的舞蹈称为象舞,为象征武功之意,出现于春秋的象棋,会不会取象征战争厮杀的棋戏之意? 也是有可能的。六博棋虽然没有车马炮,但也是两军对垒,棋子有等级之分,职责不同,“枭”和“散”已经颇像将和卒,杀枭正如孙子兵法中的擒贼擒王。明代资料类图书《潜确居类书》就认同这种推论,认为孟尝君当时斗的象棋便是“战国之事”,“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马走日“生辰”应在唐朝 如果说六博是象棋的最早萌芽,那么这一萌芽是如何演化为象棋的呢? 六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是老有人说,六博没技术含量,胜负关键全看“投箸”结果吗?于是,春秋战国就有人发明了不投箸的玩法,纯拼智力,叫做塞棋。塞棋最早见于《庄子·骈拇》,说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两人都把羊弄丢了,后世以这个典故,比喻事不同而实则一。塞棋到了汉朝,改称格五,《后汉书》中,有个官至河南尹的梁冀以好弈棋著称,格五、六博、蹴鞠都很拿手。 关于塞棋的行棋方法,东汉开封人边韶会下塞棋,他写的《塞赋》是现存最详细的塞棋文字。根据此文分析,塞棋棋盘是方形的,棋道垂直相交,棋子仍是每人六枚,分为红白两种颜色。由此而知,塞棋虽然与现代象棋相差万里,但至少已经摆脱了骰子,而往纯棋类游戏方向发展。 到了南北朝时期,六博基本灭绝,被一种新棋——象戏所取代。所谓象戏,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创造,他撰写的《象经》,既是一部棋书,也是一部兵书。也许是为了在文化上跟南朝的围棋对抗,他大力提倡象戏,并常召集百官讲解,朝廷上下一时掀起象戏热。 显然,象戏的“战争之势”更加浓烈,而作为六博的替代品,行棋也必然更为复杂,因为六博除了涉赌,为人诟病的重要一点就是“数术浅短”,玩法太简单。《象经》今已失传,甚至几十年后的唐初,就少有人能识,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后世有著述认为,象戏就是象棋的雏形,比如北宋《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代罗颀在其介绍古代发明创造的《物原》中说“周武帝作象棋”。 但一些现代体育学者依据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南阳新野人庾信所写《象戏赋》、《进象戏赋表》等,发现象戏离现代象棋依旧遥远,没有证据显示象戏棋盘上有车马炮之类棋子,倒是有痕迹证明象戏恢复了类似骰子的掷具,六博的基因依然强大。 给象棋历史造成些许混乱的是,象棋在宋代定型之后,象戏这一称呼仍然流行,成为象棋的别称(如前文《太平御览》中的说法),所以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才会在《丹铅杂录》中说,古象戏“绝非今之象戏车马之类也”。 直到唐朝,象棋真正有了今天的雏形。当时出现的“宝应象戏”让人们确信,至少马、车、将、卒等已在棋盘上出现,并且马的走法被描述为“天马斜飞度三止”,正与今天马的走法相似。所以,我们今天常说的“马走日”,“生日”八成就在唐朝。 想了解更多琴棋书画内容,请关注琴棋书画版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象棋的黑红二色
- 下一篇:武则天也是象棋迷 “楚河汉界”宋代引入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