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境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01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语出自《周易》之《大象传》,其文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讲演,以此勉励学生,后即成为清华大学之校训。世人对此二句的解释,常看重其为士大夫德性风范的方面,然笔者以为,《乾》《坤》两卦作为《周易》中卦象最为特殊的存在(唯一的纯阳和纯阴之卦),其在整个卦象体系中既代表了阳之范畴与阴之范畴,又代表了超拔于人类社会的天与地两个概念。基于此,《大象传》对于《乾》《坤》的解读勾勒出《周易》中所蕴含的具有原始象征与本体思维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是《周易》的首卦,其精神也直接代表了《周易》的精神,究其根本,则是强调人在天地之间要奋发有为,进而在此基础上人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明本心般认知天地所赋予之特质。 《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大道之中所谓的“善”是一种普遍性的自然指向,人与物一样,皆秉赋天地之间的善性而成之,但人之性与物之性又存在差别,即在于人能够体认与觉醒自身所蕴含的这个中善之源,从而成就不同于万物的“人性”。因此《易传》的人性观念可以表述为:人之性秉赋于自然,与物之性同而为善,不同在于物不知其善,人可自知其善以成就。但是仅有自觉意识还不足以保证人认识自身的善并实现之。在这种情况下,“自强不息”就成为人们的首要选择。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实现自我觉醒,从而发挥自身的善良属性,成就自身的善良品格。人能以“自强不息”的态势与精神去发挥与完善这一人性起点,而物却无法做到。正是基于这种区别,人具备了物所没有的人伦属性。所以,“自强不息”在《周易》里成为人类觉醒与人性建构之路。具体而言,“自强不息”在品德展开上表现为三个维度。 一是自觉性。既然我们的善秉赋于天道,那么效法天道的“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即“自强不息”,也就是自我觉醒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也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品德。“自强不息”表明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示是一种品性的觉醒,而非规范约束的结果。 二是过程性。人类完善自身的品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自强不息”是一个过程性的表述,它是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从原始的《周易》精神看,人类品德的进步最初是以天地之道作为衡量标准,而随着人类自身认知水平与道德修养的双重提高,人们不再简单地效法自然之天地,开始将天地之道进行部分知识化的描述与解读,以期更为准确地认知天地之道。在此背景下,“自强不息”代表了人类在不断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我修正性,与之相对,“厚德载物”则强调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的融合性。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种品德相连,并视为一个整体时,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自我觉醒。 三是发展性。“自强不息”的“不息”表明这种品德(当然也包括“厚德载物”)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也是对于自身觉醒的一种规范。“自强不息”是连接人类社会与无限宇宙的一座桥梁: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自强不息”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觉醒;但同时,宇宙是无限的,天地是无限的,人类的自我觉醒也只能是效法天地之道。“自强不息”无法变更甚至缩小自然属性的天道与人伦属性的人道之间的巨大张力。因此,《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并非说明人们已经或者能够认知自然,更从未妄想征服自然,其所强调的是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是天道的部分实现。 因此,“不息”者表明人们不可能完全认识宇宙整体。只要人们有所“不息”,日新之谓盛德,那么在人道的每一步前进相较于既往依然是一种进步,这种进步就是自强的最佳实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精神
- 下一篇:太极图这个圆圈,是大自然给生命立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