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易学文化 > 周易入门 >

易经的易象思想中《文心》取象


    
    易经的易象思想中《文心》取象,《原道》与《周易》关涉最多,但就其要者而言,则在于开头部分:
    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曰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细读这段文字,我们首先就会发现,刘勰在这里不是把天、地、人作为一般的概念来运用,而是作为《易》卦的三爻来看待的。因为他阐述了天、地、人三者各自的内涵之后,又排列了三者的次序“高卑定位”,“实天地之心”。意即上天、下地、中人。
    这样看的根据何在?主要在于“实天地之心”的“实”字的运用。这个“实”字是值得推敲的。“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一般翻译为:“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或“人是万物的精英,是天地的核心。”按照这样的译法,“实”字则是多余的。这又与刘勰“字不得减”的笔力不合。本篇下文“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句无“实”字,可见上句的“实”字,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其用意的。
    “实天地之心”,意谓“充实于天地之心。”《说文》:“实,富也。“贯”为钱串。家有钱而串之,为富。由此可见,“实”也有贯串的意思。这里可以看作将天地以人“贯串”起来。这样便构成了《易》的三才之象。同时,人既是“充实于天地之心”,当然也便成了天地的“心”。因此上面提到的翻译,意思是对的,只是没有注意“实”字而已。
    上天下地中人之象,正是《易》的三才卦象。《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易》的卦象由三才构成。三方各含两种因素:天的阴阳,地的柔刚,人的仁义。这样,合起来就有六种因素了,为什么卦象中只出现了阴和阳两种因素呢?如前提及,“人法地,地法天”六种因素中,实只一阴一阳。地法天的阴阳,应以柔刚;人法地的柔刚,应以仁义。柔刚以应阴阳,比较明白;仁义以应柔刚,则须加解释。仁为仁爱、仁慈,应柔;义为正义、正直,应刚。孟子的浩然之气,表现为刚,因而说“至大至刚”,要“直养”,要“集义”(合乎一定时代道德规范的正义行为)才生。这就是说,三才都含有阴阳两种对立的趋势,即“分阴分阳”。要把三才和阴阳纳入卦象中,那就是卦中包括三个阴和阳,所以必须“兼三才而两之”,“六画而成卦”。卦的六爻,自下向上数,一、三、五为阳爻,二、四、六为阴爻,故称“迭用柔刚”。六爻以象三才,称“三极”。“陆绩曰:初、四下级;二、五中极;三、上上极。按:初、四即地极;二、五即人极;三、上即天极。故郑玄云:三极,三才也。盖阴阳者,天之极;刚柔者,地之极;仁义者,人之极。六爻之动,以此为法。”所以《系辞上》云:“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卦六爻,分内卦(下三爻)、外卦(上三爻)。《原道》只取其一,即上天下地中人之象。“兼三才”未“两之”。因为刘勰取象的目的,不在于说《易》,而在于论文。“兼三才”就够了。回顾上述,“实天地之心”,意谓人象贯于天象、地象的中心位置。
    细品上引《原道》文字,我们还可发现,刘勰严格运用《周易》的概念进行表述。《原道》称“天象”、“地形”,《周易》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原道》称“道”,《周易》谓“一阴一阳之谓道”;“两仪”、“三才”与《周易》同;《原道》称“含章”,《易•坤》六三谓“含章可贞”;《原道》称:“道之文”,《易•贲•彖》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不难看出,刘勰是本着三极卦象来阐述问题的。
    综上所述,《原道》是取三极卦象作为文原的。三极之象既立,后文的生发便水到渠成了。
    下面只将《文心》取象的要者列出,不作说明;后文还要分类论述。
    《征圣》取有《夬》、《离》卦象,《宗经》取有《蒙》的卦象,《辨骚》取有《乾》的卦象,《诏策》取有《妮》、《节》、《观》、《离》、《震》、《涣》等卦象,《议对》取有《节》的卦象,《书记》取有《中孚》卦象,《神思》取有《坤》的卦象,《事类》取有《既济》、《明夷》、《大畜》卦象,《时序》取有《离》、《乾》卦象,《物色》取有《复》《观》卦象。
    此外,有《通变》、《丽辞》取有爻变之象,《序志》取有筮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