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魏晋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35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导读: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 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各种学术思潮异常活跃,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异彩纷呈。《周易》在获得两汉经学的青睐后,又开始经历魏晋玄学的洗礼。玄学化的《周易》学派蔚然兴起,脱颖而出;同时,由于动荡社会的现实需要,依托《周易》的卜筮也广为传播,向社会作立体化、多方位的渗透。东晋是一个玄学兴盛、文艺繁荣的时代,全面考察《周易》的传播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于丰富易学史研究、加深对东晋文艺的理解都是不无裨益的。 《周易》主要传播方式 通过官办学校讲授是《周易》直接传播的主要方式。王弼易学在东晋受到推崇并广为传播。《北史•儒林传序》云:“江左,《周易》则王辅嗣。”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江左中兴,《易》唯置王氏博士。”东晋初建,元帝修复学校“公卿子弟,并入国学”“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郑《易》皆省不置。” 荀崧为此曾上疏力争将郑玄易学置博士一人。元帝令臣下博议,臣下 皆以为可,元帝准奏。但“会王敦之难,不行”,不了了之。查《晋书》不见有再置郑玄《易》为博士的记载。因此,很可能直到梁、陈时代才有“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一”。王弼《易》注既然列于国学,当然也就成了学生的考试科目。据《晋书•孔坦传》,东晋建立三年后,针对各地举荐上来的秀才、孝廉,晋元帝“申明旧制,皆令试《经》”,后听取孔坦建议,仅定孝廉四年后试《经》,秀才则仍依旧制。 除了国学,地方学校也是《周易》传播的重要场所。《通典》卷五三云:征西将军庾亮在武昌时,开办官学,“近临川、临贺二郡并求修复学校”。⑷可见,地方官学随着局势的稳定,也逐渐得到恢复或新建,包括《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自然成了主要科目。在地方上办学影响最大的当数豫章太守范宁,他“在郡大设庠序”,“远近至者千余人”,“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这些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精通《五经》的学生。如《宋书•周续之传》云:周续之“年十二,诣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晋书•许孜传》称许孜“师事豫章太守会稽孔冲,受《诗》、《书》、《礼》、《易》及《孝经》、《论语》”。当然范宁允许讲授的极可能不是王弼《易》学,因为他宗尚传统儒学,痛恨浮虚玄风,并认为这种学风“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作专文驳斥王、何“游辞虚说” 。 私人传授也是东晋《周易》直接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私人办学卓有成效和声名的是范宣,《晋书•范宣传》称“江州人士并好经学”的原因就是由于范宣的讲习之功。他“博综众书”,所著《易论难》流传当时。据《晋书•郭璞传》,郭璞受业于“客居河东”的郭公,郭璞也曾私人授学,因此本传称郭璞“门人赵载尝窃《青襄书》”云云。被列入《晋书•艺术传》的东晋术士,多有学于私门或私人授徒者: 步熊,字叔罴,阳平发干人也。少好卜筮术数,门徒甚众。 杜不愆,庐江人也。少就外祖郭璞学《易》卜,屡有验。 韩友,字景先,庐江舒人也。为书生,受《易》于会稽伍振,善占卜。 《周易》传播所及,不止限于儒生,佛教徒也莫能例外。如竺法太的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慧远一代宗师,“少为诸生,通《六经》及《三藏》” 精通《易》理。僧“通《六经》及《三藏现存支遁诗文中多次使用《周易》概念语词。僧人接受《周易》主要不是阐发易理,而是与佛理相印证,或者以易解佛。如释道立“以《庄》、《老》三玄,微应佛理,颇亦属意焉”。支遁作《释迦文佛像赞序》云: 冲量弘乎太虚,神盖宏于两仪;易简待以成体,太和拟而称邵;圆蓍者像其神寂,方卦者法其智周。 这哪里是释迦大佛,实在是《周易》太极的神像。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序》云:“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于《出彖二》云:“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遁世则宜髙尚其迹。”这是借时人熟悉的《周易》之理为佛教徒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作论证。由此足见僧人中的贤智之士于《周易》修养之一般。 清谈是《周易》在上层名流中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三玄”之一,《周易》是东晋名士的案头必研书,通易理是风流拔俗的基本标志。《晋书•王湛传》载: (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曰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 《周易》是王湛的“床头”书,其侄王济“何用此为”的问句,于嘲笑中透出这样的信息:只有名士才读《周易》。王济于王湛处“留连弥日累夜”,清谈《周易》义理当是重要话题。 清谈《周易》,有时是一人清言,如上段引文中王湛“清言”,即自己一人阐述《易》理,因此说“济所未闻也”。《世说新语•文学》云: 宣武集诸名贤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 桓温说卦是一人讲,众人听。因讲法呆板,引来简文帝讥诮。有时为两人问答。如同书云: 殷荆州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履卦卦辞:履 履虎尾 不哇人 亨
- 下一篇:益卦卦象 风雷益卦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