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表演性和象征性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2:11:28 《文史哲》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礼仪活动包括礼仪中的各种行为大都带有表演性质,礼仪中的各种器具大都带有象征性质。礼仪属于非日常非实用的表演象征之事,这种特性可能是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政治行为及相关制度的最重要的标志。 祭祀仪式 礼仪活动包括礼仪中的各种行为大都带有表演性质,礼仪中的各种器具大都带有象征性质。礼仪属于非日常非实用的表演象征之事,这种特性可能是它有别于其他社会政治行为及相关制度的最重要的标志。 礼仪的表演性和象征性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首先,礼仪不同于日常行为,不同于自然进行的社会政治活动,它是为强调某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和渲染庄严气氛而特意排演的一种仪式。举行礼仪意 在表现并强化实际的社会关系、政治制度、外交关系、军事诉求和观念信仰等等,它与所表现的内容 有密切关联但并不是这些内容本身。由于侧重于表现和形式,所以礼仪必定带有刻意装饰、追求美 观、模仿、虚拟、表演、象征等特性。其次,礼仪不同于个人行为和隐秘行为,而是带有群体意义社会 意义的活动。一种表演或象征行为,其出发点就是要让众人观看、感受和知晓,故礼仪必定具有公 开、公示的性质。 礼仪是按社会传统或国家规定进行的特殊演出。一旦参与仪式或行礼,人们就必须按特定的要 求去做,从而进入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严肃、庄重、热烈的情境和氛围之中,只有到仪式结束后才 能回归日常的生活方式。举行礼仪的本意就是要超越平常和显示特异,因此,美化和夸张某种情感、 行为以至于装模作样、矫情表演,可以说是礼仪的天性。《荀子•礼论》说:“凡礼,事生,饰欢也;送 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所说的“饰”即指礼仪的修饰、表演特性而言。《周礼•大宗 伯》所述“五礼”以及《大唐开元礼》一类礼书所记礼制,无不属于表演活动和象征行为,它们与不具有 表演性的典章制度是有明显区别的。举例来说,周天子每年春季举行的籍田礼,主要是王公大人的耕作表演而不同于普通的农业活动;西周金文常见的册命礼,是周王任命和赏赐臣属的政治表演而 不等于受命者真正履行相关职责;战前的誓师礼和战胜后的饮至、献俘礼,是营造气氛的表演而不同 于冲锋陷阵;朝聘之礼是接待仪式和外交表演,而真正的外交磋商却大都在幕后进行;乡饮酒礼、燕 礼是表演性的饮酒,乡射礼、大射礼则是表演性的射箭;释菜礼是入学表演而不是实际的学习生活和 教学制度;冠礼是成人授权仪式而不同于日后持久平淡的社会活动;婚礼是证明和公示结婚的_种 特殊表演而不同于真正的婚姻生活。在古代礼仪中,《周礼•大宗伯》所说祭祀天神、地衹和人鬼的 吉礼,以及凶礼中专门处理死亡事宜的丧礼,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创制的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礼仪, 其表演性也较强。先秦儒家特别重视对丧葬和祭祀礼仪的研究,这不仅是由于丧祭活动具有重要的 社会政治意义,也是由于这类礼仪讲究特别多,表演性特别强,最合乎儒家嗜礼之士的口味。 礼仪带有表演性质,还表现在它对行礼者的仪容往往有特殊要求。《诗•齐风•猗嗟》所咏“巧 趋跄兮”、“舞则选兮”,是对射礼中高雅的步态和舞容的赞美。《论语•乡党》所说“执圭,鞠躬如也, 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等等,以及《仪礼•聘礼》“记”文中的类似文 字,都是描写外交场合的标准礼容。《礼记•檀弓上》所谓“始死,充充如有穷;既殡,瞿瞿如有求而弗 得;既葬,皇皇如有望而弗至。练而慨然,祥而廓然”,以及《檀弓下》所述“颜丁善居丧”一节文字,都 是描写标准的丧礼之容。据《史记•儒林列传》,西汉礼家中有徐生一派,不熟悉《礼经》却擅长礼容。 徐生凭借“善为容”的专长,汉文帝时任礼官大夫;其孙徐延、徐襄以及徐氏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 等人,都曾担任汉朝礼官大夫,“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这是一个由表演专家构成的礼学 派别。贾谊的《新书》有《容经》篇,全面叙述各种礼容以及风度仪表的培养问题。表情仪态之学能在 —个时期内成为礼学的分支,不通文献而“善为容”的表演家可以充任礼官大夫,这是由礼仪的表演 性所派生的独特景观,是礼制以外政治、军事、法律等领域都不太可能出现的现象。 礼仪中的服饰、器物等等,大多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之物而是礼仪专用物品。《周礼•司服》 所谓天子“六服”和其他各种礼服,《仪礼•丧服》所记丧服,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以及代表贵族等级 身份的器物组合,各种专门制作的冥器,秦汉以后皇帝以至各级官员按等级使用的印章、印绶……, 都是徽标性的物件或仪仗品。它们是礼仪、礼制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高于日常生活的表演属性,只 不过这种表演不是通过动作来完成而是通过物品来象征而已。《左传》有“器以藏礼”、“服以旌礼”等 说法,意思相通。“藏”指寓含、寄托,“旌”指标明,都有体现、象征之意。《礼记•礼器》说,“礼有以多 为贵者”、“有以少为贵者”、“有以大为贵者”、“有以小为贵者”、“有以高为贵者”、“有以下为贵者”、 “有以文为贵者”、“有以素为贵者”,这是强调不同场合的礼仪用品和相关仪节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征 意义。身份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实际差别是比较确定的,它不存在忽多忽少忽大忽小的问题,但是象 征这种差异的方式却可以灵活多样。正是由于礼仪用品带有象征符号的性质,是一种表现形式而非 实际内容,所以它能通过多少、大小、高下、文素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意义。 考古学者所用的“礼制”概念,大多是特指此类象征政治等级的礼仪用品即所谓“礼器”。这是在 更狭小的意义上使用“礼制”的概念。严格说来,礼器只是礼仪流程、礼仪制度中很小的组成部分,它 的性质和作用是由相应的礼仪流程和礼仪制度决定的。礼器是一种物化的凝滞的“礼制”,它不能独 立地行使礼仪职能,必须与人的礼仪行为相结合才起作用,它也不能体现礼仪流程甚至难以自证身 份。尽管如此,礼器仍然带有礼仪制度注重表演和象征的本质属性。礼器一般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实 用物品而是特制的象征物。这种象征性不但使礼器具有了辅助行礼、体现礼制的现实价值,而且赋 予礼器以特殊的历史研究价值。正如“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 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①一样,商周时代那些特制的礼器(如贵族阶层普遍使用的青铜礼器)不仅 是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测量器,也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政治制度发展水平的指示器。这些象征性的仪仗品间接地反映出较高的政治等级化程度和政治中心的强大的组织支配能力,故可作为成熟型国家存在的一种标志。一般的工具和生活用品无所象征,不是在特意演示什么,反而不能像礼器那 样集中地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不同的礼仪和同一种礼仪中的不同部分,其表演性的强弱可能有所不同。这是一种程度上的差 异而不是根本性质的差异。前文曾指出,与信仰有关的仪式表演性最强。如《周礼•大宗伯》所说 “禋祀”、“实柴”、“槱寮”、“血祭”、“殖沈”、“疈辜”、“肆献裸”、“馈食”等祭法,都是典型的超现实的表 演;馈食礼中的神尸享用酒食和拿饭团当场回报祭祀者的仪法尤其近似演戏;丧礼的很多仪法有“反 吉”与正常仪式相反)的要求,违背常规仪法意味着离曰常生活更远,其表演性也更强。有些与曰常 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仪式,如“嘉礼”中的饮食、婚冠、宾射、飨燕、脤膪、贺庆诸礼,看起来不像丧祭仪式那样神圣和神秘,不过这些礼仪在注重表演和象征方面与丧祭仪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有不少礼仪 一开始比较注重表演,进行到后段则比较接近曰常行为。如乡饮酒礼、燕礼、乡射礼、大射礼,前半段 总是郑重其事地表演,到了“无算爵”的饮酒阶段,行礼者像演员卸了装一样痛饮求醉,这时候的活动 已经较少“演”的成分。但是此类礼仪的总体性质,主要是由讲究礼数的一系列表演活动决定的。自 由随便的“无算爵”阶段,反映了贵族酒会的历史传统和原始意义;“无算爵”之前的献、酢、酬等讲究 礼法的一系列仪式,则体现了现存的政治等级和尊卑要求,正是这些礼仪表演才将贵族酒会变成了 一种政治行为。晚清学者邵懿辰从“《仪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完本”的观点出发,认为《仪礼》中也有 军礼——乡射、大射因寓有军事训练之意,故属军礼。此说的失误就在于过分夸大了射礼的实用性,没有注意到射礼同时带有浓重的表演成分,是一种专门举行的仪式而不同于普通的射术训练。 如前所述,礼仪的表演性、象征性使其有别于曰常活动,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艺术表演或供人观 赏的体育比赛。礼仪近似演戏但不是真正的演戏。艺术表演以追求情感愉悦等美学意义为主,礼仪则直接体现某种社会政治意义;艺术表演往往是专职演员的事情,礼仪表演却没有演员与观众之 分,它是全体参与礼仪者共同完成的活动;艺术表演以虚构人物、情节为主要手段,礼仪参与者则往 往是自己表演自己。从起源和形式上看,礼仪活动和戏剧确有相近的一面,例如历代傩礼上的逐鬼 表演实际上就是演戏(傩戏即来源于此),周代乡、射、燕、大射诸礼中也夹杂着专职音乐人员的演唱 活动,不过这些戏剧因素和娱乐因素都不足以改变礼仪所具有的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性质。礼仪既 有装饰、表演的特性,又与某一社会政治事件直接关联,这个特点使其既不同于曰常生活,也不同于 纯粹的艺术表演。对于礼仪的这种两面性,荀子已经有所注意并作过精辟的分析。《荀子•礼论》指 出,周代礼仪活动中既要使用很多非日常性的简陋素朴的古旧之物,同时又在许多方面袭用日常的 生活习惯。前者是“贵本”的象征,意在表现行礼者重视历史传统;后者则是为了“亲用”,即仪法安排 接近当时的实用习惯以便通行。《礼论》又将礼仪分为“文理”和“情用”两方面,指出:文理繁,情用 省,是礼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礼之杀也;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是礼之中流也。” 荀子所谓“文理”,说的就是礼仪的表演性、象征性;所谓“情用”,则是指礼仪符合自然与切近实用的 一面。表演繁盛意味着礼仪特别隆重,表演简单意味着礼仪格外减省,表演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并且 分量相当是礼仪的通常状态。根据荀子的分析,我们可以把礼仪表演看作是处于日常行为和艺术表 演之间的一种行为:日常行为自然进行无须表演,艺术表演是为表演而表演,礼仪则是与日常行为有 别而又带有一定现实功利性的特殊表演。有西方学者曾提出“艺术源于仪式”的理论,认为仪式是真 实生活和艺术之间的桥梁,“仪式总有一定的实际目的……艺术却远离直接行动”,“艺术的目的就是其自身”。这些论述对于理解礼仪与艺术的区别很有启发意义。 礼仪具有表演性,还意味着礼仪总是公开的甚至是带有宣传性的活动。私密行为不属于礼仪。 有些行为如重要仪式之前的斋戒活动,看起来是在隐秘状态下进行的,其实它在场所、时间和行为方 面的要求都是社会通行的惯例,某人斋戒等于向别人宣布他将进入特殊情境或处于特殊时期,这实 际上仍是一种公开的活动。这些斋戒是礼仪的一部分,属于形式比较特殊的表演。纯粹从个人目的 出发,与公共活动无关的斋戒,例如教徒个人实行的斋戒,则属个人行为而不在礼仪的范围。 对礼仪的表演性以及与之相联的公示性有所注意,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古代礼制研究中一些不合 理的说法。例如对《仪礼》所记宫室结构中堂上两“序”(墙)的位置,历来有不同的拟构。张惠言、黄 以周所拟两“序”位置过于靠近堂的中间,如果他们的说法可信,那么士冠礼、燕礼和公食大夫礼中就 会发生堂下东南侧参与礼仪者被东“序”遮挡视线,完全看不到或不能完全看到堂上东侧行礼过程的 问题。这样的拟构与礼仪活动的表演性和公示性相违背,是非常可疑、难以成立的。 表演象征属性是礼仪得以发挥社会政治功能的必备条件。正是通过集中的表演和象征,礼仪才 能起到日常行为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这包括:(1)强调某一活动某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所有的仪式 都被赋予此种使命,有些仪式则表现得更为突出。新国君的即位仪式,出征前的誓师仪式,重要建筑 的落成仪式,贵族子弟的开学仪式,各种盛会的开幕仪式,如此等等,均有显示事件非同寻常特别重 要之意。(2)标志和公示个人生活及社会关系的重要变化。文化人类学者所说的“人生仪礼”或“过 渡仪礼”都具有这种功能。如冠礼意在公示某人成年并赋予他各项权利和义务,婚礼意在公示婚姻 关系的缔结与婚姻生活的开始,丧礼意在公示某人死亡并通过仪式给予死者以相应的社会等级评 价。(3 )强化社会成员之间和族群、团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等级关系。吉礼通过维护共同的信仰强 化族人的同源意识和凝聚力,宾礼通过访聘仪式维系正常的交往或主从关系,饮食、宾射、飨燕、脤 膪、贺庆诸礼也都起到化解矛盾增进情感的作用。一般的揖让周旋等礼节也具有这种意义。此外, 所有的礼仪活动都会营造特别庄重的气氛,从而对礼仪参与者起到情感教育和心灵塑造的作用。礼 仪的以上三方面功能,离开表演即无从谈起。作为礼仪固有的属性,表演性、象征性无疑是划分礼仪 与非礼仪的一项重要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开笔礼:尊师重教的启蒙教育
- 下一篇:一个人的仪礼养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