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琴棋书画 > 书画 > 书论画论 >

肖云儒:赵熊篆刻的主体性


    
    甲申仲夏,在京华八大处小住,客居灵光寺。只有两样物事相伴,一为神物,系藏于寺中的佛牙舍利子,那是随僧人晨钟暮鼓一天要两次朝觐的;一为艺事,随身带着赵熊的两册篆刻集:陕西人美的《赵熊篆刻集》和黑龙江人美的《中国篆刻百家·赵熊卷》,那也是一日几次要翻阅品尝的。
    灵光寺众绿幽深,只是林深不知处;众水漱玉,轻纱掩映如幻境。香烟缭绕中钟罄之声可闻,是那种静其心、驰其神、不炫而示的氛围,是那种执守初衷、终成正果的氛围。早晚徜徉寺中,移步换景,赵熊和他的印章每每盖在这一幅幅渗化着禅意的画面上。这不,他正好有《舍利子》、《无色界》、《乃至无意识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等流淌着禅意的作品。《无色界》的边款:“佛家谓:世俗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境界。无色界乃无形色众生所居”。略约道出了一点玄机。
    赵熊于文、于书、于画、于印,更其于思,皆有追求,皆有作为。在我的感觉中,他首先是文化人,而后才是书画篆刻艺术家,他的金石味是完全溶解在书卷气之中、人生境界之中的。也许正是这溶汇于思的文、书、画、印综合成就,那种触类旁通的文化通感,涵养了他每个单项的成就,涵养了他那种你常常能感觉到的卓尔不群的气质。可惜来八大处时我只带了他的印谱,这次也就只能说说赵熊的篆刻艺术了。但我深知,感知赵熊的篆刻,非但要把他的篆刻置放到中国篆刻的历史轨迹之中,在纵的关系里解读;同时,实在也要将他的篆刻放进横的关系里,放进他综合的艺术造诣、艺术人格、艺术文化底蕴中去解读,才能拎出最有价值的东西来。美在于发现,深层的美需要深层的发现。当赵熊作为审美对象时,你在看他,他也同样以自己的精心之作逼视着你,不逼出你深层的感知和见解是不会罢休的。
    我以为,赵熊先生是当代探索和构建主体篆刻艺术的一位重要的金石艺术家。在三秦和西北,他更是建设金石学科、将篆刻全面提升为艺术创作的一位重要的开拓者。这方面他不但有大量优秀作品,还写有多部理论著作,并主持着终南印社这样的艺术的教育的组织。
    何谓“主体篆刻”?这要从篆刻的历史和现状谈起。按通常的印象,篆刻往往作为诗书画的点缀而存在。虽然诗书画在中国视角艺术中早已溶为一体,印章也早已是中国书画的有机构成,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印章还一直处于配角地位,发挥的主要是烘托、是锦上添花的美学功能,和当下电视晚会中舞蹈常担负的“伴舞”的角色颇为类似。其中原因多多,与印章的缘起以及进入书画的过程有关,也和印章逼仄的表现空间、材质工具和镌刻手段的种种限制有关。在配角的位置上,篆刻极容易在立意、立艺、立技、立趣上失却主动性,乃至萎缩了一门艺术的创造空间。尤其在篆刻如何集中、充分地表达艺术家心灵和深层精神方面,极容易疏于探索、或探索得不到位,不伸展。
    
    印章中,名章最早承担了署名和鉴藏执信的实用功能,唐以降逐渐进入艺术创造,再逐渐发展了斋馆印、别号印、籍贯印、闲文印、肖形印和边款等多种形态,表明篆刻家创造意识的增强和创造天地的拓展。他们力图突破原有“印证”性的附属地位,尝试从各种渠道向
    主动的、主体的、相对独立的艺术创作突进。经过明清流派的高峰和现代个性篆刻的探索,为篆刻进入主体创作提供了许多元素,许多启悟,打下了技术的、艺术的、文化的基础。
    有人敏感地总结了赵熊“主题印章创作”的特点,应该说已经触及到了艺术家创新的重大意图。不过,一些文章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还大都止于题材层面。比如指出赵熊多次和师友一道尝试围绕一个主题创作系列作品,如60年代的《毛主席诗词印谱》,70年代的《国际歌印谱》、《绣金匾印谱》以及后来的《鲁迅笔名印谱》、《刘少奇笔名印谱》、《丝路》、《黄陵胜迹印谱》、
    《长安胜迹印谱》。近年来,又组织终南印社同仁创作了《百牛印》、《百虎印》等等。主题印章系列的确是赵熊篆刻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将篆刻从诗书画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具有主体地位的创作和欣赏对象。但这还只是显在的特点。我以为应该将“主题篆刻”改一个字,改成“主体篆刻”,才可能在更为综合、更为深刻的层面上解读赵熊。
    就赵熊多年的创作实践来看,所谓“主体篆刻”,是指主体创造精神向篆刻艺术各个环节、各个元素的幅射和渗透,是指从立意构思、题材内容、谋篇布局一直具体到各种表现手段,艺术家都能自觉地将篆刻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主体来对待。这种主体创造意识,既可以表现在系列作品如《鲁迅笔名印谱》、《黄陵胜迹印谱》中,也可以更精到地表现在一方作品中,如《断岸千尺》、《面墙斋主人书》、《因果》等等。
    《因果》这方印,采用反溯中国汉字象形源头的方法,将“因”处理为春天的丰满树冠,“果”处理为秋天的硕果挂枝,以春树秋实的天象轮回和生命轮回逻辑,形意交溶表达了“因”与“果”的内在含义,联想和象征的空间都很大,极耐咀嚼和寻味。
    《面墙斋主人书》有所不同,在印面之外,追加边款作为新的表现手段。边款曰:“春来家父染病,琐事缠身,心绪难静,久未治印。近日购青田十余方,忙中偷闲刊得数印,皆平平。此石磨成,对灯静坐良久,信手涂画再三,情急心动,纵刀勒石,未假修饰,顷刻而成,尚可入目。遂为记。”信手记下创作心态和刊刻过程,使“面墙斋主”的人生感情和艺术追求跃然纸上,是一篇难得的小札。印面与边款小记浑然一体,形成艺术表现合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文”已经退居为配角,而“印”则上升为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主角,主体篆刻意识得到了很好体现。
    《断岸千尺》在追求篆刻的主体性上,更是全武行四面出击。从苏东坡《赤壁赋》中选此四字为印面,不仅配以整整占了三面的边款小记,第四面更配以刻石画《东坡游赤壁图》,以印为主体,形成印、文、图三维匹配组合的艺术品。印面的四字,以变化多端的直线条造成千尺断岸的感觉。刻石图古拙简约,石趣盎然。小记曰:“汉代实用器多施装钸,如瓦当之属即有字间饰线者,今橅其意而为之。又考汉末印章文字尝与隶法相通,此印断字即取自石门颂以为简约耳。”对艺术处理稍稍几句解释,显示了作者中国书法和艺术文化深厚的功底,也传达出作者善于汲取传统的营养并融会贯通,在创作实践中出新的潜力。篆刻的主体性和表现的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所以我想这样来概括对赵熊主体篆刻的印象:意蕴上,如画如诗如文:情致上,亦真亦善亦美;表现上,有意有趣有韵。他的印章和边款,或宣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尺,像《沉吟至今》、《得失随缘》、《不妨随处一开颜》、《铁骑无声望似水》;或表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追求,像《旁门左道》、《愧于昨日同》、《恨古人不见吾狂》、《心定而后结音(边款:静中得见天机妙)》、《江流有声(边款:篆刻之分朱布白有大小之别,大者主势,小者济形,势至则骨健,形至则筋丰)》、《通变无方(边款:变则通、变则生,虽古今异趣而理一也)》;或记述自己创作时的心态,像《长辔远驭(边款:金文尚圆,与方形印制颇不合,故周秦小玺多以朱栏束之。今变金文为方折结构,令其有隶意,虽无边际亦成一体)》、《凤翼(边款:以五分书意偶刻而成)》。金石朱白之间,无不流贯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美善品格。赵熊是个性情中人,真人,从《宁为玉碎》及边款“文人无形尚理解可耳,如无品无骨则粪土莫如也”,从《野狐禅》及边款“倘作伪君子,不若成野狐”,更可以感受到他人格和艺术中难得的硬度。
    赵熊的篆刻在艺术上意、趣、韵熔冶一炉。《雪铸》一方,“雪”的洁白丰润和“铸”的铮铮铁骨相映成意亦成趣。《雪舞终南》金石相击构成的那种鹅毛大雪飞舞的感觉,唤起我们冬过秦岭的记忆。
    对主体篆刻的执着追求,是当代篆刻艺术进一步走向独立,走向宏大,走向文化,走向个性和心灵的重要途径。在这条道路上已经有了许多铺路石,赵熊亦忝列其中。铺路石永远让人踏着前行而不竖起来当里程碑,但它会把你导引到新的目的地。(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肖云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