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鉴赏与行草书创作
http://www.newdu.com 2024/11/10 12:11:5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大家知道,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的文化国粹之一,俯仰历史,从人类的早期岩画和结绳造字书画同源,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大篆、秦小篆、汉隶、行草、楷书等等,从中华民族的四次崛起周、秦、汉、唐,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汉字书法无不体现着人类高级智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面对这些熠熠生辉的汉字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即使现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也顺遂时流已经走入了“守常知变,返本开新”的文化高地。伴随着国家强盛,社会发展,科技提速,文明进步,信息多元聚集,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发展不仅要重视民族文化本体,重视全面继承传统经典,而且在时代内蕴、精神气质、文化思想等方面更多熔铸了当代文化观念,同时并汲取了许多外来有益元素信息,再度解构,宏观比照,微观分析,既要重视作品内容有更加关注作品形式和综合材料研究探索,尤其在与社会工业化和科学现代化以及其他载体媒介相互结合实验方面做出了大胆探索。自改革开放到现在三十多年,从大的格局来看,一方面传统书法艺术作为主流继续递进,另一方面一些以新古典主义为旗帜的流行书风也在继承传统经典中扬弃、融合、审视、重组、借鉴、前行。这些文化问题和书法现象就促使我们对当下正确认识书法、欣赏书法、学习书法提出了新的命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书法? 这个问题本来是个常识概念问题,本来不是问题,但是基于这些年我们在信息繁杂交汇、甚至文化伦理错位的时期误读、淡忘或者丢失了许多可贵的文化常识,所以有必要澄清本源、以利再造。一般来说,大部分人可能要说书法不就是写毛笔字吗?是的,书法主要是在用我们古代先贤发明的毛笔经过历代多次改制写毛笔字,而且近代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西方工业革命的涌入书写习惯工具发生了重大转折,相继出现了钢笔、圆珠笔、签字笔等硬笔工具和电脑写字。就主体来说,分毛笔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可是,为什么通常把写汉字叫做书法呢?显而易见,书法就是关于写字的法则规范。书,就是书写,法就是关于写字的法度和方法。写字又分实用写字和艺术书写。实用写字基本要求是规范、整齐、统一、工稳、简洁、清晰明了,共性容易认识即可;而作为艺术的书法书写是需要我们根据几千年来古代经典书法文献和历代经典大师、优秀书家长期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人文思想、笔墨精神以及各类书体结构、笔法比如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半藏半露、方圆、大小、粗细、虚实、阴阳、快慢、浓淡、干湿、轻重等等种种修炼手段通过举重若轻、从容不迫的书写状态,兼顾书体、章法、结构、情趣、意境、风格等等综合书写要素,特别强调“力量感、节奏感、立体感”等审美特征,通过书写过程抒情达意、寄托个人审美理想。通过笔法共性完善个人技术技巧,充分张扬个性,从而彰显和创造艺术魅力。 总归来说,书法是汉字造型艺术。我们知道,古人云文以载道,书以载道,用书写的艺术形式来包涵我们对天、地、人、心之道的理解和审美追求,所谓书写的道理就是我们通过书写符号反映对主观、客观、宇宙自然规律的理解和体悟。我以为,概括分类而论,书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汉字造型;二是线条质量;三是笔墨信息;四是人文意境。前两个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后两个问题是艺术问题,这四个方面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中融入解读不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曾经有人很形象的指出,中国书法是中华文化的传输系统。这样的一条黑线从远古穿梭奔袭而来,从书写者的内心出发,不仅记录着历史文化的兴衰变迁和时代精神风貌,同样反映着作者的个人情操修养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等,而且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生动写照和精神旨归。比如,就其形态来看,或豪放雄强或正大气象、或婉约秀丽缠绵轻柔,或如电闪雷奔、或类似高空坠石、或如万岁枯藤连绵不绝、或天真烂漫、或野逸出尘、或如钟鼎坐堂庄严肃穆、或如闲云游天逍遥诗意等等等等笔墨状态轨迹,都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符号和强大的精神象征,并一如既往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灵人格塑造。 第二个问题:学习书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通常来说,从大处而言大家都知道学习书法就是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用笔墨语言塑造我们群体和个体人格形象,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我们的人文情怀,增强我们认识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能力。从具体和小的方面来说,结合我自己这三十多年来研习书法的点滴体会,我觉得书法艺术可以养眼、养心、养情、养智、养身、养生。归纳概括起来是“六养”。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养眼,因为书法艺术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符号,长期贯穿于我们社会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和日常生活当中,除了物质层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逐步落实之后,作为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民族性的文化精神诉求和表达方式,书法艺术恰恰是最典型的精神愉悦,书写或者欣赏一幅幅优秀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人文历史文化、认识世界、观察事物的审美判断能力不断得到应证和消解,从而悦己悦人。第二养心,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本是初心,随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远行等等,最想回归的还是我们的初心,初心就是童心、善心、爱心,清澈如水,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信念。所以,佛教禅语常常说不忘初心和初心不二。所以说正确书写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就是通过笔墨修养再造我们内心的精神绿地。第三养情,生活在色彩斑斓的现实和精神世界之间,早、中、午、晚除了生活、学习、工作,我们的思想情绪会随着时间和时空转换挪移发生许多变化,写字和闲暇活动就是希望通过愉悦给我们的情志找到寄托,给心灵找到一个可以诗意的栖居的支点和精神放松的出口。第四养智,书法艺术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艺术,其中包涵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许多哲思妙理,一幅作品或者一个字从整体章法、谋篇布局到每个横竖撇捺点画、趣味意境都是人类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概括描绘和反映,从大的格局到非常玄妙的毫端细节都是智慧的结晶,可以养成我们高度概括和驾驭事物的能力,摒除我们的浮躁和行为失衡,使我们的做事思维方式条理得到有益的补充。第五养身,书法艺术无疑是一项高级的智力和体力运动,我们都渴望由此能使我们的身心得到熏修和改变,围绕书法有许多学科知识需要我们填充能量弥补不足,塑造我们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增强健康活力。第六养生,这个问题当下是我们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据有关专家测试,写字可以调动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全身三百多个神经系统,历史上的高寿书家很多,即使在医学不发达的条件下,大书家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虞世南80岁、文征明89岁、梁同书92岁、翁同龢85岁、齐白石、黄宾虹、何香凝、章士钊平均90岁以上,朱屺瞻、苏局仙、孙墨佛等分别达到百岁以上,这些书法养生实例不胜枚举。书法艺术中刚柔相济、欲擒故纵、阴阳变化、平心调气、静虑凝神、抱散开合、淋漓纵横等等也同样都是美育中的养生运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精神。 在此,我特别建议咱们理工科的同学们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多接触多了解多学习一些人文知识,这将来无论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发明创造等等综合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修身、学养滋养大有益处。比如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等他们对宗教、人文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贯通非常有见地。 第三个问题:如何鉴赏书法艺术作品? 这个问题是我们此次活动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问题,我想也是大家平时日常生活学习中最为常见也最难的问题。关于书法艺术作品鉴赏从古到今都是一项复杂的审美评判过程,也是众口难调不一的问题。即使历史上公认并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唐代大文豪韩愈也曾批评说“羲之俗书呈姿媚”。那么,这么个鉴赏审美评判究竟有没有审美标准和规律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每每见到一幅书画作品,往往分不出好坏优劣和品味,感到非常困惑和不解,其实,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程度和社会变革许多人已经不使用毛笔,毛笔在近一百年来基本脱离了实用,不断走向了传统文化纯艺术,大家对毛笔的基本性能和古人总结出来的基本书写法则感到陌生、荒疏、无助,甚至不可理解。说到底,书法艺术作品鉴赏是一个社会人文综合修养和审美知识储备问题。 说鉴赏,其中又分鉴定和欣赏。目前,书画鉴定本身就是一本专业学科,牵扯文字学、材料学、笔迹学、文献学、文学等等领域。这里我想主要说说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书法欣赏问题。古代书论很多,有不少也是把书画放在一起衡量品头论足的,也是基于书画同源这一常理。论及书画,曾把书画分为四个台阶,“神”、“逸”、“妙”、“能”。其中以神品为最高,逸品为上、妙品为中上、能品为下,次之。所谓神品顾名思义神来之笔,逸品是放纵身心和打破笔墨规矩之后出俗入俗之作,妙品就是笔精墨妙之后的迁想妙得所为,能品便是说主观基本考量掌握了基本技法要素,但缺乏意蕴和更多的艺术表现力,显得直白内涵不够丰富。历代争论中古人也把“神、逸、妙三个层次先后重新排列,各抒己见,只有能品几乎没有争议。 就书法艺术创作规律而言,当代同道、有识之士又把书法创作考量分为四个阶段,所谓”技“、”艺“、”文“、”道“。最初级层面首先是用笔、结体、章法、字法的基本综合技法掌握、熟练程度和个人创见。比如前面提到的提按顿挫、起承转合,藏锋、露锋、阴阳、虚实、节奏等等娴熟运用。衡量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最基本的要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力量感,第二节奏感,第三立体感。力量感指的是写出来的字要做到劲挺流畅,类似行云流水,有相当的力道;节奏感指的是每字和整体篇幅要有轻重缓急的韵律,如同无声的音乐,笔尖上的舞蹈。只有有节奏的声音才是音乐,否则是噪音,书法同理。立体感指的是用笔的中锋侧锋相互转换从而形成的平仄虚实枯笔映带缠绕等等笔墨状态形成多维空间,具有体积感。这就如同舞蹈演员表演的仿唐乐舞中甩长袖的情景态势。艺即艺术,就像文学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的灵活自如应用,通过写实、夸张变形、聚散、粗细、微妙等等,力图精、准、狠,非常协调非常高级。文即文化,通过各种手段体现综合学养,包罗万象,尤其对国学中佛儒道等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滋养。道是指书法艺术作品所反映出对自然规律的阐述,达到暗合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 结合自己多年对书法艺术的研习实验和体会,关于书法鉴赏诸多问题,我把比照衡量作品分为五种层面情况。用生活化打个比方,第一是白开水层面(能喝):第二是饮料层面(酸甜、味道);第三层面是啤酒、红酒层面(时尚元素、苦涩、构成);第四层面是是白酒、烈酒层面(笔墨燃烧、视觉刺激、抒情性非常强烈);第五层面是禅茶层面(包含着宗教人文哲学);同样看似茶水平淡无奇,但达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人、心和谐统一,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比如近代弘一大师的书法孩儿体,平淡天真,无欲无邪,退净铅华,不在炫技,就具有这一审美特征。 话说到此,关于书法艺术欣赏还有几个关键词需要说给大家,那就是“涤除玄览”、“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等,这在老庄和古代先贤的审美鉴赏中早有论断,大意都是说当我们面对一幅艺术作品,首先要把自己的身心杂念和不良习惯、俗尘等等剔除掉,清洗干净胸怀,才能进入审美体验,自我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容易误导和影响我们正常鉴赏活动,被污染了的心境是觉不出好坏的。现实中,我们常常见到焚香抚琴等情境,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具体到书法文本要做出比较正确的审美判断,还需要大量人文知识、综合阅历和技术支持,一方面要基本了解中国书法史和相关文字学知识,另一方面自己最好有一定程度的笔墨实践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深刻领悟和层层解读。 第四,关于书法行草书创作问题 这里,我想身体力行的用自己这三十多年研习书法的基本状态来说明由临帖到创作主攻行草书的发展过程,向大家做一简要汇报。一直以来,我自己坚持”守常知变,返本开新“的基本创作原则,到现在为止没有刻意确定作品风格,只是不断去做各种笔墨实验,尽可能去挖掘自己的综合艺术潜能,不懈追寻着由人性到智性再到可遇不可求的神性的必然、偶然过程。目前,关于自己的艺术实践创作,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实施:一,力求正大气象(因为正大气象永远是社会主流意识和人文精神,可以鼓舞人、激励人);二,追求作品的书卷气(做到技法娴熟精巧,不断继承优秀经典法帖,完善自己的笔墨语言表达能力,力争使作品很清新雅致);第三具有前卫开拓意识(融合各种姊妹艺术,汲取中西方文化的某些观念,强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现代构成关系,希望入古出新,提炼出更新的属于自己的图式和笔墨符号)。这些想法也有待于自己继续深入思考和锤炼,追根寻源,再造大我。 总之,说千道万,书法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精英艺术,需要我们后学去不断修为,用自己的心力去探索、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