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阴阳(下)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2:11:32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现代定义 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阳外延的和或并。 总而言之,阴阳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波色子和费米子是物质世界的两种存在,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原材料(如轻子中的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胶子、W和Z波色子)都是波色子。波色子和费米子正好和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思想一致,即阴物质是波色子,是物质存在的基础,阳物质是费米子,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现实世界存在就是以阴物质存在的基础而表现出阳物质形式。哲学家时效波指出:惯性维护平衡(阴)与作用造成变化(阳)是物质最基本的属性矛盾,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矛盾。 阴阳 中医应用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阴阳诠释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这种阐述虽然详尽但过于抽象也过于概括,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下我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析。 一、阴阳在数学上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二进制数,二进制的发现直接导致了电子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发明,并让计算机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进入各行各业,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工具。二进制的实质是通过两个数字“0”和“1”来描述事件。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许多领域,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虚拟地描述现实中存在的事件,并能通过给定的条件和参数模拟事件变化的规律。二进制的计算机几乎是万能的,能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完美复制,并且还能根据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模拟在现实世界难以实现的各种实验。但是,不论计算机能给我们如何多变、如何完美、如何复杂的画面,其本源只是简单的“0”和“1”。“0”和“1”在计算机中通过不同的组合与再组合,模拟出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 在易学中,我们前辈圣贤们都毫不怀疑地肯定阴阳是构成世界的基础,他们不断地使用阴阳进行组合和再组合来描述世界万物的变化规律---八卦。这里我们来利用二进制对阴阳概念进行置换,用“阴”来表示“0”,用“阳”来表示“1”,数的二进制就等同于自然界的“阴”和“阳”,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两种能量。那么同样是二进制,同样是阴阳,既然二进制的“0”和“1”通过计算机里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纷繁的世界,自然界中的阴阳为什么不能形成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呢?当然能,因为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阴阳两种能量就是计算机世界中虚拟的二进制。所以说自然界中“阴阳”能量就像电脑中的“二进制”一样,真实地构成了我们纷繁复杂的“万有”世界。区别在于自然界的“阴阳”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两种“阴阳”能量存在着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并不断地相互作用和影响,而计算机中的“0”和“1”只能按照我们人类给定的条件来运行,不能体现现实世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特性,不能完全复制现实世界中“阴”和“阳”的全部特征和规律。 在《易经》里,我们知道所有的“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两种爻来构成的,易学里的“阴阳爻”不但继承了自然界“阴阳”的符号,同时还复制了自然界阴阳能量对立统一的规律,并通过阴阳、五行、干支等文字符号以及“卦”的图形符号模拟了阴阳能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虽然它不能象计算机一样形象地、切实地给人们一种感性认识,但它能抽象地通过阴阳的变化规律和朴素的符号来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万有”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所以自然世界的“阴”“阳”作为基础切实地造就了复杂的现实世界,计算机的“0”和“1”形象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一切现象,易学中的“卦”和“阴阳爻”抽象地揭示了自然界存在的事件和其变化规律。 所以孔子说“一阴一阳为之道”。 阴阳渐变 二、阴阳在在天体物理学上的理解 孔子在《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为之道”。按我们现代语言和科学研究的成果,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自然界中存在着阴阳,是对立统一的阴阳两种能量,是构成万事万物的基础,存在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基本的阴阳能量所构成。这两种能量与无极元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阴阳两种初阶粒子,是构成一切高阶粒子、物质粒子以及物质的基础。 我们用来完整地描述阴阳“粒子”和能量的形成过程的模型应该是这样的: 1.太极世界初期,无极元零距离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太极世界; 2.当无极元之间的距离增加,由零变大为正距离时,无极元之间就会具备了阳能量,我们称之为阳“弦”。这种由阳“弦”和无极元组成的整体我们称为“阳粒子”,这种“粒子”在形成的过程中会释放“阴能量”; 3.当无极元之间的距离减小,由零变小为负距离时,无极元之间就具有阴能量,具有阴能量的“弦”为阴“弦”,有阴能量和无极元组合的“粒子”被称为“阴粒子”,阴粒子在形成的过程中会释放阳能量; 4.不论是“阴弦”还是“阳弦”,它们都是动态的;不管是“阳粒子”还是“阴粒子”,其结构都是立体的。 另外,阴阳在易学中分别用“--”“—”这两种符号来表示,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将它们转化为我们常用的物理学符号,用“E”来表示阳能,用“P”来表示具有阳“弦”的无极元和能量组合----阳粒子;用“E”来表示阴能,用“P”来表示具有阴“弦”的无极元和能量组合----阴粒子。这样太极生两仪的模型就完成了,如图太极与两仪图所示。这个图不但抽象地描述了太极世界——太空的基本性质,关于太极世界的基本特征请参照《论宇宙和太空》,这里不再重复。而且这个太极两仪图还抽象地模拟了太极世界分化的开始——阴阳能量和粒子的形成。 三、阴阳在医学上的理解 《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五、亡阴: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面色潮红,畏热,舌红而干,脉虚数而无力。多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 六、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多见于休克的病人。 而五行相生相克成为中医学调理阴阳平衡的手段。如: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中医会根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方式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实现人体整体的健康。 虽然我们现代人还不能完全理解阴阳以及五行的本质,但我们的确能根据这种阴阳五行调和的理论给人类带来了健康,减少了疾病。有医学家主张抛弃中医,就像我们以前抛弃《易经》和古老的中国文化一样。我但愿这种愚蠢的思想不会变成现实,因为中医理论是所有医学中最好的理论,它研究的内容已经渗透到人体的本源,而西方医学是仅仅从解剖学的角度通过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总结出来的规律和理论。这个理论是不能与中医同日而语的。我们有些医学专家太浮躁,自己不能理解这种高级的知识和理论就认为是垃圾、应该抛弃。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现代易学研究者真正务实地进行易学探索(而不是靠着易学大树,冒名易学大师去算命骗钱),中国医学(包括针灸和筋络学)必将领导世界医学的潮流。 四、阴阳在易学命理上的理解 太极生两仪,即是阴阳,阴阳变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这里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极生两仪的进一步表现。太极之初是混沌之时,阴阳不分,阴阳两仪的出现,是事物变化的第一步,阴阳再次组合而生四象是变化的第二步,然后是八卦、64卦乃至无穷。所以阴阳是易学预测的根本,是学易得根本。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掌握易学预测就必须首先了解阴阳,掌握阴阳的本质,否则就不能理解易学的真谛。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在以上章节里,我们讨论过阴阳对立统一的性质。阴阳对立统一是太极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太极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易学上,木火为阳在阳极,金水为阴在阴极。在八字预测里,一个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么格局,永远都会存在着用神、忌神。所以一个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阴阳平衡的命局,故命书言:寒虽甚,要暖有气,暖虽至,要寒有根,则能生成万物。若寒甚而暖无气,暖至而寒无根,必无生成之妙也。是以过于寒者,反以无暖为美。过于暖者,反以无寒为宜也。盖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为自然的不变法则。 阴阳转化和消长。《易经》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这里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种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序,归根结底都是阴阳的作用和转化之序。这里我们首先从四象和五行的角度来阐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环永远不能打破的循环规律。从四时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则,春天以后必是夏天,“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发展。到大暑则阳气旺极必会转阴,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会是冬天,“金能”必会向“水能”的方向发展。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人的运气若能适应自然及社会的发展规律,就会得到自然和社会的助力,为吉祥;反之就会不利。在八字预测术中,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一样都是指命局中的阴阳二气(能量)在行运中的变化状态的。阴阳在转化的同时也同样表现为消长的性质。比如说: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另外,八字原局是静态的,只有大运流年的作用才会使八字-大运整体呈现一个动态格局。大运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运气的,某一大运是阴消阳长还是阴长阳消,主要取决于这个大运是助长了用神还是忌神,用神与忌神的消长有利八字命局的阴阳平衡就应吉,反之应兄。 阴阳互根: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阴阳。所以说阴阳互根。只有阴阳调和方能万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长生点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点,寅、申、巳、亥为四长生之月,一种五行的值令实际预示着下一五行的进气。春夏秋冬四季往复循环,任何时候都不会单独存在,寒极暖之机,暖极寒之兆也,所谓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矛盾、没有矛盾的解决就不会有发展变化,这一矛盾对立统一的理论是唯物辨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 五、阴阳在哲学上的理解 阴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对立统一概念。 阴阳首先表现为同一的。因为不论是阴还是阳,都是从太极转化而来---即太极生两仪,所以其“体”是相同的,都来源于太极,之所以阴阳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是因为其“用”不同而已;阴阳相互依存,如果没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产生,阴是阳存在的肯定,阳是对阴存在的肯定。所以说阴阳是同一的。 其次,阴阳双方又是相互斗争的相互否定的,因为阴是非阳,阳是非阴。这个概念就像我们将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动物。 最后,阴阳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阴阳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是太极统一体内部的阴阳斗争,在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可以互相转化。 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变化之道,并且根据自然本源和变化之道推演到生命体以及人类社会的变化之道。 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变化。中国古典哲学以及相关宗教都坚定地认为:太空从无极世界产生以后,首先表现为在混沌状态,然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现代物理学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时空产生以后,基本粒子进一步形成物质粒子原子、分子,然后产生物质,物质之间不断地作用和聚合从而形成星体。这种研究成果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对中国古典哲学理论特别是阴阳理论的肯定。(详见本人拙作《浅析物质、天体和生命》) 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阴阳的影响和作用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也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源动力。没有了阴阳的作用和影响,或者说这个世界阴阳完全中和,就会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利用在人体上,《黄帝内经》中就说:“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生命属于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个子集,所以说生命的变化规律必然服从自然的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原动力就是阴阳。阴阳之间的影响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阳为生发,阴为消杀。所以组成了四象的“生、长、收、藏”。 另外,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谈五行,因为生命过程中的生长收藏是通过五行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作用来实现的。《五行通论》中这样描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论》)]。由于五行是易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另文详述。 第四点,阴阳理论也是用来阐述人类社会变化的根本规律。如果以上讨论的问题都理解了,这个话题就不会成为问题。因为人类社会是属于自然和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它的发展和变化必然同样遵从自然和生命的规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学大家邵庸就利用四象阐述了中华几千年社会变化规律和过程。 综上所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六、总结 总之,阴阳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种对立统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粒子,这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两种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万有包括人类的生、长、收、藏变化规律的充要条件。中华先圣们通过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对自然阴阳的观测、总结、归纳、提炼而形成易学,并通过对易学阴阳的发挥应用于医学、军事学、哲学和预测学等居多领域。为我们后学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古代易学名著《催官篇》
- 下一篇:“天圆地方”概念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