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 文化景点 >

花开百余年,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守望


    数易其名,初心不改
    
    一朵花开的时间有多长?或朝生暮谢,或留芳一月,或四季常红,或花魂不败。草木犹歌当年事,遥望小楼人复来,时光岁岁轮转。
    一百一十九年前,民族危难之际,以著名实业家盛宣怀为首的一批有志之士在上海捐地开办新式学堂,学堂地处南洋(当时江、浙、闽、广等地称为南洋),因“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名南洋公学。
    
    资料图:校门(牌坊式)
    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求实学,务实业,在上海徐汇区,一朵“以工救国”的教育之花迎风绽放。探索之路需要不断调整,南洋公学在成立后的二十多年里数易其名,用过“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商船学校”、“南洋大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等校名。
    1920年,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后来,虽又几度变更,但“交通大学”几个字一直沿用。从这些校名中,可以窥见当年实业救国的些许波澜壮阔。
    校门(1935年改建,仿古宫殿式)
    往昔峥嵘,笃行不倦
    交通,交相通达,这个词承古启今,是一代人美好的愿望和奋进的动力。《管子·度地》中云:“山川涸落,天气下,地气上,万物交通。”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三章写道:“大同之世,全地皆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议,电话四达,处处交通。”
    交通大学(包括前身南洋公学)出过许多知名人物,蔡锷、黄炎培、李叔同、茅以升、钱学森、邹韬奋、陆定一、汪道涵等等,他们在各行业各领域能力突出,贡献卓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身影。这所高等院校曾被誉为“东方MIT”,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顶尖人才。
    
    中院(正面)
    
    中院(缩影)
    
    中院(背面)
    这栋1899年的老建筑迎来送往,像一位老者,守望着跨越三个世纪的校园。初期主要供中学部办公、教学之用,故称中院。它是中国大学中现存最早且沿用至今的建筑。
    
    中国公学之兴,自南洋始,南洋公学之建,自何先生始。
    
    新上院
    新上院是南洋公学时期的大学部,我国第一个商务班曾诞生于此,1911年12月底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前夕在这里发表过重要演讲,后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将礼堂命名为“文治堂”,1947年—1949年爱国学生在此楼内组织过多次活动,1954年原上院屋架楼壁倾斜,决定拆除重建,更名为“新上院”。
    
    新中院(内有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是我国远洋航运先驱,白手起家,数十年间建立起拥有巨轮150多艘、载重量超过一千一百万的航运王国,包括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油轮“海上巨人号”。
    
    这里安葬着两位革命烈士(交大学生):史霄雯、穆汉祥
    
    英烈群雕
    “我愿做地下的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彼方。”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他们为理想为祖国光明的未来献出年轻的生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交大的历史光荣而复杂,光荣自是无需多论,为什么说复杂?从它诞生之日到如今,一直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以致于它的发展脉络也变得“四通八达”。抗战期间,交大内迁重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响应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又部分迁往西安,交大分为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而后分别独立建制。这便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一东一西,一个在现代国际大都市,远眺大海,一个在千年文明古都,守望黄土,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同宗同源的关系已广为人知,但还有另外几所学校与交大也有血缘关系,即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几经变更,1971年迁至四川。
    
    北京交通大学,前身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因战乱,1938年并入唐山工程学院,1949年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唐山工学院组建中国交通大学,后再经易名、迁址、合并、拆分。
    
    新竹交通大学,解放战争后,国民党将交大的一些著名教授带到台湾,恢复国立交通大学。
    
    一百一十九年后,花还是那花,开得如斯灿烂。今日的上海交大,绿树浓荫,不变的是年轻的面孔。
    
    毕业生拍照留影
    
    继往开来
    (图文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