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 文化景点 >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海上旧里,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很多外地人(假如对民国文化人物典故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话)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条路。在我自己,虽然也知道“左翼作家联盟”,但竟也对这里有一种心理上的隔离感。依稀还记得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面写着,柔石住在上海的景云里,离鲁迅的住所不远,经常去拜访他。当时热血而“有点迂”(鲁迅评价柔石语)的文学青年们,当时就成了烈士,我辈回眸历史,看见的只是冷而坚硬的雕塑,以及“观人不语”的海上旧里。
    
    与左翼作家柔石有关的浮雕
    
    柔石住过的景云里
    三十年代,鲁迅、矛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历史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露天博物馆”,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
    
    多伦路上的鲁迅与青年交谈的情景造像。
    1927年10月,鲁迅自广州来沪,一直定居上海虹口,直到逝世。
    
    汤公馆,位于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2023弄35号
    严格来说,汤公馆并不在多伦路。但是从多伦路就能看得很清楚。整幢建筑是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红墙配上白色的檐部、窗套以及入口变形、有二层楼高的科林斯巨柱,十分壮观华丽,建筑平面呈现门字形,对称布置,东西各设小边门,南向入口正门廊有四根巨柱,两侧有凹进的半圆形壁龛,为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门廊上部为二层露台现已封闭,铸铁栏杆图案精美,呈现弧平面,突出了入口,起了小雨蓬的作用。两端退后处理又保持了巨柱门廊的完整性,尺度宜人细部丰富,有层次变化。追溯至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横竖向都有明显的三段式划分,强调柱式在构图上的统帅作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欧美的复古建筑形式已经程式化。新古典主义风格形式已较简洁,受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建筑处理能够注意功能合理和形式上变化,色彩搭配也较自由。当时的上海已发展成为远东的大都市,建造了不少漂亮的花园洋房,汤公馆只是其一。
    
    气势非凡的白公馆
    白公馆,因为白崇禧、白先勇父子居住过而名噪上海。它建造于1919年,是法籍冒险家司比尔门的私家花园。1941年日本军队进入租界后,伪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长梁鸿志鸠占鹊巢。抗战胜利后,花园洋房则成了国防部长白崇禧的府邸。因为白崇禧住过,上海人就称这幢洋房为“白公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处建筑被上海中国画院使用,20世纪60年代转交上海越剧院,80年代市场经济启动后,它成了越友酒家。它如今是一家台湾人经营日料店:仙炙轩。餐厅编辑白公馆是一家带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经典淮扬菜餐厅,会馆原先是1920会馆,白崇禧的私人花园,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独栋洋房,外表十分引人注目,装修风格有浓浓的文化味道。白公馆并不十分阔大,复古的包厢,是个吃文化的地方。
    
    孔祥熙公馆
    孔祥熙驻沪寓所在上海虹口区多伦路尽端250号,这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凡这类建筑均呈圆顶、尖塔、马蹄形拱、石造花窗格、釉面砖镶嵌。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孔祥熙此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作废铁熔化。雕刻装饰和彩色贴面佐以阿拉伯纹饰,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形式与阿拉伯纹案雕刻,彩色贴面组合的单元式构图,是该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在上海近代建筑中独树一帜。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保护建筑。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超现代,多功能,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和服务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是一个当代艺术国际化交流的平台,也是我国第一个政府平台的专业现代美术馆。多伦美术馆共有七层,头三层用于展览,主要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演活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动向和最新思潮,进行国际当代艺术交流。多伦美术馆是中国第一个为当代艺术服务的专业化现代美术馆。它的建立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续写新的文化辉煌,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内山书店
    
    鸿德书坊门前躬身作礼的内山完造
    在我最近的“文化上海”寻访中,内山完造算是出镜率很高了。鲁迅纪念馆里有他,内山书店里有他,在有如此辉煌过去的多伦路文化群星里怎可少了这个“奇怪”的日本人。内山先生虽然来自东洋,又是在中国战乱频仍积贫积弱的年代来到中国,但他却出奇的谦和,总是温良恭俭让,真是一枚烽火乱世中“安静的美男子”。我曾经特别好奇内山先生当时对华的心态,甚至怀疑过他是借着“内山书店”的幌子来华搞特务工作,集散间谍。但鲁迅怎么可能那么长久的跟一个“日本特务”保持亲密的友谊?事实是,他真的是一位有德君子,他在上海开的那家内山书店,为当时中国的进步力量提供了不少庇护和帮助。他还为保存在战火中岌岌可危的中华古籍、文物等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卓越贡献。
    
    
    中华艺术大学宿舍旧址
    “中华艺术大学”,听起来响当当的招牌。可惜在历史中留下的波澜却相当小,几乎被历史抹平了。不过这座红灰相间的建筑风格深得我心,总能让我想起“红楼”,《红楼梦》里的红楼,上海戏剧学院里的红楼……总之,跟文化脱不了干系。文化在多伦路,总如氤氲的言语,弥漫在不经意间的一砖一瓦与百孔千隙中。1920年建造于多伦路145号的这座“红楼”其实只是当时中华艺术大学的学生宿舍,1989年曾辟为“左联纪念馆”。该建筑是外廊式建筑,这种样式是上海开埠至20世纪初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广泛采用的形式,随着上海开埠而由东南亚传入沪上。其突出特征是主立面上连续的劵柱外廊,砖劵和柱式等细部反映出西式建筑的特征。
    
    道路拐弯处丁玲的雕像
    丁玲,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绝对算得上是头号女文青了。大约在1923年,她接受施蛰存等人的邀请来到上海大学学习,期间与同学王剑虹还有教师瞿秋白产生过一段暧昧纠缠的情愫也往往令人乐谈。最终,瞿秋白娶了王剑虹为妻,丁玲于是倍感寂寞,黯然神伤的离开了上海,去了北平。
    
    各种拍照的人们
    如今的多伦路,因为曾是“大上海”最有文化和情调的地方,于是今人,尤其是年轻情侣们,特别喜欢来这里拍婚纱照。每天各种拍。我去过的几次,每次都有这样的场景。相较于外滩,多伦路其实很朴素,很落寞,可是文化的气息,有谁会拒绝的了呢?你看,他们逛遍了外滩,还是会总到这里,安静的摆好最舒适的姿势,安静的按下快门,脸上是一种深深的满足和陶醉。那是与奢华无关的一种光彩。
    
    老茶楼
    多伦路虽然不长(只有500米左右),但是因为太细致,不知不觉你还是会走的有点疲乏。不过没关系!像这样的茶楼,安静生活化的难以置信,散着步就走进去了。华枝春满,情怀悠悠,品一壶茶,品一百年的上海腔调。
    “一壶好水喜相逢,多伦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其实多伦路的各种秘密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是我根本想不到的。这条百年老街以和光同尘的面目呈现于今,就好像故意不愿让我们看懂似的。当我拿着照相机,沿着这条路一边走一遍寻寻觅觅、东张西望并且到处打听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一定还是错过了很多,很多......
    (图文皆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