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 古街风光一:驳岸河埠
http://www.newdu.com 2024/11/30 02:11:12 《古镇黎里》,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江南市镇是中国人类发展史上独特的聚居地,是水乡百姓生存体验的悠久历史遗存,包容着江南水乡独到的生活、建筑等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与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不同,江南市镇是一种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自发形成的社会空间。经济的因素使它发展使它繁盛,在特定的地域内形成了完善的网络体系,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罕见的。江南市镇和平遥、丽江一样,都完整地保留了历史的信息,延续着传统的生活。 黎里正是这样一个古镇,属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的一隅,拥有着一样灿烂的历史文化。 黎里古镇是特定空间,特定时间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黎里就有先民聚居,晋永熙元年(290)建起了著名的寺院罗汉寺,唐朝与北宋成为村落,多个的较大的村落。南宋和元朝,黎里人口增长迅速,东西两较大的村落自然合并成为集市,到明代初年,黎里升格为集镇,大镇。现在的黎里古镇,它积淀着宋、元、明、清和民国,以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的种种历史遗存。这些遗存,在南宋以前产生不了,现在也无法原汁原味地再现。这是黎里老百姓在特定时段中的特定生活体验,成功的生活体验。保护它是当今义不容辞的责职,研究它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本章叙述的古建筑,包容了南宋时的桥梁,元代的棂星门,明清时期的驳岸、河埠和缆船石石雕,明清时期民居以及厅堂、廊棚和弄堂。 驳岸河埠 黎里市河名称及其演变 黎里镇的驳岸,总共全长6000余米,其中完好保存的古驳岸3800多米,六七百年以来,市河由“丁”字形进而成“十”字形,全仗这古驳岸的护卫而兴旺发达。江南的市镇都有市河,市河,市河,顾名思义做买卖的河,这是个泛称,有的本有专称,黎里的市河就有“黎川”之名。 早在春秋时期,黎里就有先民选择了这里的河道,搭屋定居。到晋代黎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村落。黎里先民选择的是自然的河道,稍加开挖整理,亲水、靠水、吃水,劳作生活,送往迎来,桩桩件件都离不了河道。 唐朝初期黎里村南种有不少的梨花,于是就有了梨花里的美称。唐元和四年(809),湖州刺史范传正奉旨疏浚平望至吴县的官河,特派一村官黎逢吉到梨花里整理河道,开辟道路,当地百姓感激黎逢吉的恩德,为纪念他,将梨花里改名黎里,穿村而过的河道才有“黎川”之名。 赵宋南渡,追随而来的北方百姓达一百多万,元代北民继续南移,江南人口迅速膨胀,黎里由村落上升为集市。集市的功能就是做买卖,做买卖主要的通道是河道,于是,“市河”之名问世了。宋元时黎里升格为集市,中间的河道有了“市河”之名,黎川一名反倒被人淡忘了。舟来楫往,买卖兴盛,保护河堤,不使坍塌淤塞市河是必作之举。据昆山、太仓等地的古市河的发掘,再参照《清明上河图》的河岸,宋代市河重要的地段,人们大多用木板竖插在河岸边,打上木桩加固。木板毕竟容易朽烂,用石头取代势在必然。黎里的石驳岸,最早始筑于元代。 驳岸与河埠的垒筑 目前,黎里保存着的古桥、驳岸和河埠,到底哪个最早呢?毫无疑问,河埠头最早,石桥其次,驳岸最晚。先民们傍水而居,他们必得在河岸边安置几块石头,汲水、洗刷,木船停靠供人踏脚。这是原始的河埠,还不能算真正的河埠,或者说是河埠的雏形。这类简易的河埠,在江南一些古村落里还有踪迹。不过,由于多次修建重筑,现在黎里市河两边,我们看到的河埠大多是明清两代的。 原始的河埠使用的石头并不是规整的,只是自然的石块,安排垒筑起来,能派用场就行。后来,考究一点人家把石头凿一凿,整齐一些,那河埠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气派。为了使河埠坚固耐用,为了防止河埠两边的堤岸坍塌,人们纷纷在河埠两边垒筑一段石堤,这就是驳岸的雏形。 驳岸联缀成为系统,与人口增长密不可分。元代黎里作为集市,大约在300到500户之间,每户以5人计,人口当在1500到2500。人烟一多,宅院鳞次栉比的建造起来,每家每户还必须建一个码头,于是每隔一二十步就有了一座河埠。很自然的,河埠两边垒筑的石堤就连结起来了,形成一个系统,这是黎里早期的驳岸。 (2.1.1各式河埠) 明代初年,朱元璋七次从中原移民至南方,因而成化年间,黎里居民增至千余家,俨然吴江县一大镇,当时建筑的驳岸与河埠更为讲究了。驳岸和河埠本是笨重的石头,堆叠在泥土的基础上,时间不长,石头就下陷、位移或走动,河埠与驳岸就得不断地重建,重建。聪明的黎里人就在驳岸与河埠的基础下打上木桩,底下安排上齐刷刷的木桩,再将凿得平平整整的条石,一块一块地驳上去,码得平平整整。这样的驳岸与河埠,就坚固而耐用了。 关于驳岸与河埠下面打桩,黎里有一个民间传说,非常好,简录如下: 话说元朝初年,黎里镇何家浜对岸,有一家店铺专门销售马张,店名永顺。店主张百顺,他家从事“拓马张”这个行业已经整整三代了。到得百顺手里,生意更加兴盛,雇佣了五六个伙计再加学徒,忙当里还是张罗不过来。那时候,南宋的两位宰相陆秀夫和文天祥相继殉难,大江南北的老百姓纷纷祭奠,马张作生意出奇的好。由于生意忙,张百顺一连几年没有将门前的驳岸与河埠重新垒筑。一天,又一条满装马张的大船离岸开航,百顺老板站在河埠头送行。这时,百顺的爱女,年仅6岁的千金,蹦蹦跳跳地来到驳岸边。突然,驳岸松动了,河埠坍塌了。千金随着条石翻滚一下就不见了。伙计们冲出来,探身下水,终于把压在石头底下的千金救了出来,可是小姑娘已经血肉模糊了。亏得黎里著名老郎中抢救,千金终算保住了小性命,又经半年多的医治调养,身体基本复原,遗憾的是丢了一条右胳膊。从此,黎里镇上经常走动着一位美貌而又聪明的独臂千金。张老板经此劫难,决意修筑经久耐用的驳岸和河桥。他带领伙计们奔赴浙江德清向造桥师父学习桥基打桩技术。回到黎里在自家河埠、驳岸一线,打下了一排整整齐齐的木桩,然后垒河埠、筑驳岸。时光荏苒,独臂千金成了独臂老太。数十年中,独臂老太那条空空的右袖管,天天都在向人诉说那段惨痛的遭遇。再说,永顺马张店门前那河埠,那驳岸,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完好无损。同那些三年五年必须重新垒驳的河埠驳岸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自明。于是,黎里镇河埠与驳岸底下,一家家,一段段,都打下了坚实的木桩。到得朱明王朝,黎里全镇的河埠与驳岸,全都垒驳在整齐的木桩之上。(口述人:翁惠农,2006年82岁;李雪泉,切楮工人,2006年87岁) 现在的黎里,元代和明代前期的驳岸与河埠,还能找到部分遗迹。那个时期使用的是青石,青石遇水会有溶化,上面一层的石头光滑溜溜的。河埠上,妇女们天天上上下下,跌跤打滚的,河埠是个交换的平台,装卸货物,搬搬运运的,也容易发生危险。到了明代中期,黎里人改用花岗岩,主要采自苏州西郊的金山村,习惯上称为“金山石”,也叫“麻石”。历经五六百年的风霜雨雪,现在纯青石的石驳岸和河埠头,已经难觅,只在镇东头和镇西头,各有一二十米的青石驳岸,那上面大多也罩上一层麻石,东西相距1300来米,中间的驳岸多数由青石和麻石相掺杂。至于河埠头,绝大多数是麻石的,少数底座是青石,上面一定垒上一层麻石。 上面谈了黎里市河名称及其演变,驳岸与河埠的垒筑,下面再说说河埠头的多种形式。 河埠头,简称河埠,黎里叫作“河桥”,江南还有多种叫法:水码头、河码头、水桥等等。江南的村庄、市镇,到处都有河埠的位置,像黎里这样的古镇,河埠更是密集,每隔三五丈必有一座。全镇现在有淌水河埠10座,单落水河埠82座,双落水河埠174座。 黎里的河埠不仅密集,而且花色繁多。从使用的角度来说,河埠有公用的、半公用的和私家之分。从外部形态来分,则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还有悬挑式。 (2.1.2淌水式河埠) 黎里的老百姓,对河埠头有着种种形象的叫法。双落水河埠,多数作外八字形,叫“菱角河桥”;单落水河埠,“木鱼河桥”;小型的淌水河埠,“畚箕河桥”。生动的比喻,让人过耳不忘。 淌水式的河埠最为宽阔,一级级的石阶与河道平行,七、八级十来级不等,那是最气派的码头。悬挑式最为简便,只在石驳岸边上横插五、七块条石,大多为私家使用。单落水,可分两种,外凸式和内凹式。人们根据河面的宽窄,设计河埠。有内凹式的也有外凸式的,一般宽三尺左右,七至九级石阶,远远看去,就像八字的那一撇或一捺,斜斜的插进水面。 (2.1.3悬挑式河埠) 菱角河桥,就是常见的双落水河埠,还有许多的变式。先有内凹式和外凸式两种形状,河面宽阔的地段一般采用外凸式,狭窄的大多筑成内凹式。双落水很象个“八”字,有正“八”字和倒“八”字之分。正“八”字,一般中间一个三、五尺宽的平台,两边安排七至九级石阶。倒“八”字,就像两个相对的单落水的河埠安排在了一起。这种河埠,讲究实用,也不乏艺术。像“顺和春”茶馆、“紫阳观”南货庄那一段,都是连续的双落水河埠,这里曾经是最为繁华热闹的去处,就是在开发了新镇区的今天,顺和春和紫阳观依然天天摩肩接踵。 还有更复杂的,就是几种形式的河埠的组合。市镇街道两旁,河埠的石阶最多不会超过10级,石阶过多,搬运货物及买汰烧,实在不够安全。因此,在较高的河岸上修建河埠,就先安排淌水式的石阶,大多先淌它个三至四级,再安排外八字式的双落水,这叫做“内淌水外双落水”。在李厅“易安书场”附近的街面很高,即使这样安排仍不能到位,过多的落水石阶容易发生危险,过多的淌水式石阶,又会影响街道的宽度,就先筑成内凹式的倒“八”字,再接外凸式的正“八”字双落水。这样一来,水涨水落,都不会影响居民的用水和上下船。 (2.1.4淌水式接外八字河埠) (2.1.5内八字式接外八字河埠) 因地制宜的巧构妙造还有不少。有的单落水河埠的石阶超过了10级,设计者就在半腰中间增加一个平台;有的河埠限于空间,腾挪不开,河岸与水面落差又大,人们就采取来复式的单落水。亏得黎里民众的智慧,出现了这么多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2.1.6中设平台单落水河埠) 河埠头,明清两代黎里的老百姓生生息息的历史遗存,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埠依然是黎里人民,送往迎来,籴米买柴的重要平台。而今,舟船运输需要河埠作为平台已经成为了历史,不过黎里的河埠至今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居民们洗洗刷刷仍然需要。 河埠头,明清两代黎里镇重要的经济平台,密集的河埠头是黎里古镇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标志。江南是水的经济,水的文化,人民以水为路,凭水为生。人们从高高的山上移来石头,护卫市河,垒筑驳岸,打理河埠,创作了石与水的韵律,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和谐而又美丽。 本文作者:黎里古镇保护委员会顾问李海珉 注:《古镇黎里》一书经原作者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黎里古镇 黎川杂录三:历史传说(二)
- 下一篇:黎里古镇 黎川杂录三:历史传说(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