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鸣街子 古意浓上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36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虽然街子古镇依然沿袭了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镇构成,但比起那些宽阔马路一直修到家门口的古镇来说,街子如丽江四方街般沿街两旁流淌而下的清澈河水,显出了亘古未变的纯朴和古雅。 街子古镇慢调悠然 天府之国历来富庶,因此川内古镇很多,仅以成都为圆心画开去,有名有姓的古镇至少就能找出好几十个。街子古镇的名气,一定是排在前列的。去街子的这天,正好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行过那个写着“川西第一天”几个大招牌字的牌坊,气势恢宏中还显出几分傲然独立的派头。而随后映入眼帘的镇口四株古老的银杏,参差入云天,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仰望着古镇的千年深度。 虽然街子古镇依然沿袭了低瓦檐、木门板、青石路的典型川西古镇构成,但比起那些宽阔马路一直修到家门口的古镇来说,街子如丽江四方街般沿街两旁流淌而下的清澈河水,显出了亘古未变的纯朴和古雅。街子古镇坐落于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毗邻青城后山,已有一千多年的建置历史,是唐朝“一瓢诗人”唐求的故里。镇内的凤栖山风景区拥有千亩原始森林,千年古楠、古柏、古杉、古银杏参天蔽日;山中深藏着以光严禅院为中心的32座寺庙古迹。悠悠味江围绕着石板小巷的清代民居、清代字库古塔,使整个古镇充满着悠悠古朴的历史人文氛围。 无一例外的木质房屋与阁楼、挤在一起的精美屋檐,以及踩在脚下的青砖路石,还有木门后面正在缝衣纺线的白发老人……仔细品味这里散发出来的古老气息,便会莫名其妙地爱上这样的老街。一条条漫步过老街,前来过周末的人们打破了古镇的宁静,却在这诗意古镇中收获了笑容与安逸。只不过好几条街道颇有百废俱兴之感,如工地般的街道里杂乱地进行着施工,让人稍觉不快,但转瞬则被希望所替代。也许只有在街子,此时才能越新越让人高兴。 全国诸多商业化的古镇其实早已失去了古韵遗风,那些见证了千年风风雨雨的古老建筑正在慢慢消失,而新街迭起成为了全国统一样式的样板路,缺少特色与历史感。但街子的因为其“不得不被变化”,让人虽觉遗憾,但却更令人尊敬。 2008年的“5.12”地震让街子古镇大部分的房屋都倒塌了。岁月也许能带走那些远去的生命,却一定带不走历经沧桑的坚强与信念。在那些斑驳的牌坊与早已脱漆的房柱上,新生的古镇重新续写着街子的传奇。因而走在已经经过原样修复的街道,看着其余小街紧锣密鼓地兴建,只有矗立千年的古树,在历年的风雨之中见证着街子的起起落落。新修的建筑仍保持着街子古雅的风格,两边的店面所售出的都是本地土特产。在极短的时间里街子又恢复了从前的生机,正忙碌着修建的工人们,满脸满眼都充满了对家园的执着与热爱,忙完后竹椅一坐,花茶淡饮,生活的甘甜重又回复。灾难过后,街子古镇“慢生活”的氛围却从未散去,反而更加浓郁。 如果说人们游玩古镇大多只游走于古镇的街头巷尾,尝尝乡野美食,买点当地土特产,想来玩儿久了就会觉得这里不过如此。而街子之所以特别,还在于除了古雅的建筑与淳朴的民风,还有桃源般的田园美景。 从古街的任何一个岔路向河边走,都能走到“慢游山水步道”。沿着栈道悠然慢行,细雨迷蒙中空气更加浸人心脾,细密的雨丝将对岸的青山与各色花儿冲洗得更加娇艳。郁郁葱葱的树、扑扇着翅膀的野鸭、湍急河水与飞泉瀑布,还有离街子不远的庄严古寺里回荡的钟声,都让人忘乎所以地沉浸在大自然的拥抱之中。别致的拉索桥把青山与栈道相连起来,隐隐约约看到山路弯曲,的确是都市人爬山健身的好地方。沿栈道一路还有亭台楼阁,供游客们歇脚喝茶。慵懒慢调的成都人,居然还能坐着竹筏过河,连河心岛上都支起了麻将桌,真不知道麻将声是否会惊忧了钓鱼人想钓的鱼儿。 在街子,时间与忙碌似乎都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与世无争的宽容和美到极致的静谧,还有自得其乐的人们。 上里古镇恬淡从容 夏雨过后,河水变得浑沌起来。这条绕镇而流的小河,就将上里古镇与外界柔柔地分隔开来。看似极随意搭起的石板桥,几乎与湍急的河水齐平,而这个平板桥成为进入上里古镇的必经之路。上里古镇离雅安市郊约30公里,是四川著名的十大古镇之一。它始建于昔日南方丝绸运输盛时,为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亦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如今马帮的铃铛和背夫的号子早已离山谷而去,但千百年来不绝如缕的茶马古道催生出了一个恬淡又从容的上里古镇。 比起不远处由一个个石墩立于河道之中建成的“踏水桥”,此刻脚下这个与河面齐平的“平板桥”居然也能显出几分沉稳。溪边的建筑很有特色,房屋大多是木制二层结构,沿河则大多是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一座座高低错落,风格各异。古朴的青石板小路被踩踏得凹凸不平,留下岁月雕刻的痕迹。河水环抱古镇流淌千年,纵横交错的河道上,桥桥相望又有青石小道相连,为古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很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河边高大的皂角树下,一边洗衣一边高声笑谈的女人们和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纳凉的老人们相映成趣,若不是看他们的穿着,真不知道时光已然穿梭到了哪朝哪代。 走过石板桥就进入古镇的石廊,上面精心雕刻着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走到古镇的正街,典型的川西民居风格建筑赫然眼前。依然是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不足3米宽,两旁多是木结构的两层小楼,临街房舍下面是商铺,楼上悬挂着房主人晾晒的玉米、豆角之类的干货,呈现自给自足的悠然民风。 “韩家的银子、杨家的顶子、陈家的谷子、许家的女子、张家的锭子”。上里的五大家族共同见证了上里曾经的繁荣,以至于上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五家口”。五大家族为首的韩家是逛上里当仁不让的一景。但斗转星移过后,只有韩家祖屋的木门与青瓦还能怀念旧日繁华。韩家大院的男人们一砖一瓦地抒写了灿烂,而韩家的女人们却等来了双节孝石牌坊。图饰花纹、金箔彩绘的牌坊记录的或许是女人的贞洁,而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却像是个卑微的记号,显示出女人们失意的前生。牌坊旧了,老了,故事却如流动的河水般奔跑前行到现在。 用寓意“井中有水,水火不容”来寄托建筑不受火灾、平安祥和的“井字型”布局,使上里在“井”中安然度过千年。石桥、石塔、石牌坊皆是上里的特色景致。从古镇沿河上行,约一公里路程,竟有十余座石桥,且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桥身上生机勃勃的野草、藤蔓、野花,诉说着时间的一去不返。而随处可见的古塔,则用特殊的文字记载了古镇悠悠的历史沧桑。 “没收地主豪绅军阀官僚的土地财产房屋分给穷人!”“中国快要亡国了!只有抗日反蒋才能自救救国!”上里的红色标语非常多,几乎句句都用感叹号。但若论起上里古镇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其中真还有这些口号的大功劳。红军在1935年来到上里,在古镇沿河的石壁、古塔上刻下了几十幅标语,红军走后,群众用泥土和石灰将标语掩盖,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标语又恢复原貌。这些当年看似是破坏文物的行为,却因为它独特的红色印迹得以历经文革而不被破坏,继而成为了双重文物。镇民的朴实与爱国爱家的情怀也可窥一斑。 镇中间古老的戏台早已变作茶铺,不同的人们带着不同的心情在这个戏台上重新上演各种剧目。感谢上里,用青山、稻田、涓涓流水、清新空气、牌坊,拱桥,千年老树……恬静从容地为我们保存了远离城市的一方净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广西三江程阳寨 侗族千户大寨
- 下一篇:泉州开元寺里的古船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