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凿在大地上的民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11:11:57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3个类型:堡子、高房子和窑洞。在宁夏的川区,堡子这种传统民居只有镇北堡犹存,而散落在宁南山区的堡子均已 沦落为院墙或牛羊圈;现如今,木结构的民居已被砖木结构的民居代替,陈旧的或新修的高房子点缀其间,因为能显摆居者的身份和经济能力,所以这种传统民居的 生命才得以延续;而窑洞作为山区曾经时兴的民居,也正在慢慢被人废弃,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所幸的是,在这三种民居类型中,唯独窑洞以箍窑技术的形 式,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日,记者走进六盘山东麓的彭阳县,对其进行探访。 崖窑、拐窑、箍窑 位于六盘山东麓的彭阳县,是典型的黄土塬地 形。由厚厚的黄土层所积成的塬与塬之间沟壑纵横,形成了当地人称的沟沟、峁峁、川川、梁梁的独特地形。于是,与这些地形相对应的崖窑、拐窑、箍窑这三种形 态的窑洞便出现在了彭阳县境内。崖窑,顾名思义是修建于山畔和沟边、借崖势而挖掘的多孔窑洞。据彭阳县文化馆馆长韩三红介绍,彭阳县的崖窑大多开挖于清朝 后期及民国初期,分布在白阳镇的花花窑、新集乡的姚河、红河乡的小湾一带。因为这里的植被保持得相对要好,又离水源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都比较富裕,所以 才盖得起这样的借崖势而成的多孔窑洞。而拐窑,是为了方便储藏物品,在正窑两侧或者里端又挖的小窑,一般用来储存水桶、菜缸和粮食。与崖窑和拐窑不同,箍 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建,窑洞里还压短椽挑檐,突出的部分甚至还铺有青瓦,所以箍窑总给人一种远看像房,近看却是窑的印象。 在彭阳,除了这三种形态的窑洞,还有一种现已 很少见到却弥足珍贵的窑洞形式——半地穴式窑洞。半地穴式窑洞是在地表上挖一个深坑,然后在垂直断面再挖筑出来的洞穴。200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宁夏考古研究所资深专家黄慰文、钟侃一行三人在距离彭阳县城3公里的岭儿、刘河等地发现多处半地穴式窑洞。经考证,这几处窑洞属于旧 石器时代遗址。这说明,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彭阳的先祖就有可能在窑洞里繁衍生息了。此次发现,将彭阳境内的人类活动历史提前了近3万年。这样珍贵的窑洞 遗址,经查明,在彭阳县共有66处。 人土总相依 同样是以窑洞为民居的地区,彭阳县的窑洞却和 延安的石块窑、陕北的石头窑不同,彭阳的窑洞几乎全是土窑。彭阳的山体地貌特征决定了彭阳窑洞的建材,窑是土崖子上挖的,或用土坯箍出来的。这种土窑,除 了门窗是木头的,其他都是土的。土院子、土窑洞、土山墙,就连炕和锅台都泛着土腥味。 “虽说依山而建,傍山而居,但是选择这样的民 居形式,彭阳人也是万不得已。因为偏远、贫穷、落后,手里没钱,盖不起房子,只能居住老先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土窑洞。”韩三红介绍说,近些年,随着县内移 民、县外移民工作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窑洞被废弃在大山深处,为了保护窑洞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艺,彭阳县开始将窑洞逐级申报为“非遗”项目。60岁的韩 正铎便是彭阳县首批箍窑传人之一。 韩大爷没有多少文化,可说起箍窑来却头头是 道。“窑洞看着土,挖的时候门道多着呢!”韩大爷介绍,农民们挖窑前,都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定方位,然后才开挖。窑洞无论大小,都需要农民一镢头一镢头 地挖,一铁锨一铁锨地铲,一笼筐一笼筐地挑土。挖出的土并不随便洒落山崖,而是堆在院落里,留作砌外墙或土炕,这就是“土不离家”。“光阴好点的人家,还 会用这些土箍窑。先筑起一圈土墙,再打出许多土坯,然后用土坯箍窑洞。这样做当然好,省人省力,可是得有钱。因为箍出的窑洞需要苫顶,苫顶需要大量的木材 和砖瓦,一般人家买不起。”韩大爷说。 新凿挖出的窑洞很湿,没法住人,得让它敞开着 风吹日晒好长一段时日。等到窑洞彻底干透了,再从里到外用草泥一遍一遍地抹,抹平抹光,再晾晒干了,才可封口。窑洞的封口就是山墙。山墙是用土坯垒起来 的。山墙上安了门窗,顶端再留只小小的透气天窗,这才算告成。窑洞挖好了,便开始内配。在住人的窑洞里做土炕,在做厨房的窑洞里做锅台,在养牛的窑洞里架 石槽,在装粮食的窑洞里安草囤……住在这样的窑洞里,人是和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渐远的窑洞记忆 “挖好了一孔窑洞,乔迁新居时要用新锅开新 灶,动烟火的那天还要杀鸡倒米酒,贴对联放鞭炮,请村民来庆贺。修成一处窑洞庄基,就等于给几代人留了一个窝。”韩大爷说,山里的人只要有一处窑洞,就可 以吃、住、生儿育女了。崖面破烂了,他们向后再掘一层;山墙歪了,另砌一堵;窑里面的墙壁被烟熏黑了,重新抹上一层新泥。山民知道修一处窑洞庄基的艰难。 所以在彭阳山里走,随处可以看到十分古老的窑洞、十分破旧的庄院。没有30年不漏的瓦房,却有数百年安然无恙的窑洞。 为了让我们切身感受窑洞,韩大爷将我们领进一 户人家。虽然外面骄阳似火,但窑洞内扑面而来的却是股清新凉爽之气。“别小看窑洞,皮毛不好心思却正。”韩大爷笑着说。住过窑洞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冬暖 夏凉,四季如春,全因窑洞依着厚厚的黄土,风吹不进,日晒不透,雨淋不湿,雪冻不着,好像自带着天然的空调。 虽然,在韩大爷的眼里窑洞有着说不尽的好,但 是据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卡塔尔分校建筑学教授韩莉2006年12月所做的一项“宁夏传统民居现状”课题调查却显示,彭阳窑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荒废着。韩 莉认为,彭阳崖窑被废弃的最大原因是崖窑大都建造在山坡之上或川塬崖边,道路交通大都不便利,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利,使得当地居民放弃世 代居住的崖窑选择靠近公路的川塬建造砖木结构的房屋。而新建的砖瓦房宽敞明亮、舒适安全,相形之下,狭窄、采光不足、抗震性不强的土窑洞就显得“土得掉渣 了”。因此,年轻人结婚居家首选盖房,坚守崖窑的中老年人也只能随儿孙入住砖瓦房,崖窑生命因此而告终。 其实,加速彭阳窑洞消失的原因还不止这些。据 记者了解,随着退耕还林、移民政策的逐步推进,彭阳的不少山民都迁出了大山,为此他们也不得不改变古老的居住方式。现在,山民们的住所可谓五花八门,但对 窑洞的情感依旧,在彭阳县城周边的乡村,我们便能看到不少“远看像窑,近看却是房”的砖瓦房。而为了保护和传承窑洞文化,彭阳县文化馆已开始对有些村庄比 较有特点和代表性的窑洞进行维修改造。韩三红馆长说:“比较集中的区域,可能会建度假村,建窑洞宾馆、窑洞别墅,供游人们在休闲享受的同时,充分体验彭阳 的窑洞文化。”这或许成为未来的日子里,窑洞存留的唯一理由。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温州传统的贸易习俗
- 下一篇:魅力城市新密市——超化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