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学习 >

管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管子》素来获有"论高文奇"之赞誉,这本书既是古代的一部综合巨帙,又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管子中有极其深厚的教育思想,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吸收利用。
    《管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巨帙,历代学者都很重视对它进行考定、校正及诠释等工作,唐、明、清三代尤甚。近现代学者在《管子》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大,著述颇丰。所有这些都为我们研究《管子》及其教育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作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管子》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思想内容。作为教育著作而论,其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
    首先,《管子》书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礼、义、廉、耻、孝、悌、慈、惠、仁、信等道德规范。而礼、义、廉、耻又是其中心的道德教育内容。《牧民》篇中对这四种道德规范作了简要的说明,"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其中,《管子》是礼义作为其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它在《五辅》篇中对礼与义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涵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尤其是对礼的论述相当完备,同孔孟对"仁"的论述一样,在我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管子》这种以礼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与孔孟以仁义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是不同的。在孔孟那里,是由’仁"及"礼",即从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升到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循;《管子》则主张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个人道德行为规范。但二者对于维护社会等级制的"礼"的目的却是一致的,诚可谓相辅相成。
    《管子》在具体分析道德教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基础上,总结出了这样几条道德教育原则。
    1.反倦怠。《管子》认为人们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应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不能懒惰,正如《形势解》篇所说,"解惰简慢,以之事主则不忠,以之事父母则不孝,以之起事则不成。"怠倦者是根本培养不出道德意识的。
    2.忌伐矜。《管子》反对骄傲自满,居功自伐,积极提倡谦虚处世。并认为独擅其美,自持其盛,自奋其能,而以骄傲放荡的姿态去欺凌他人,失败就会从这里开始。《宙合》篇还以"盛必失而雄必败"来提醒那些居功自大的人注意,不然则大事难成。
    3.慎言。《宙合》篇把慎言列为道德修养的重要原则。它主张说话要分场合,有原则,做到"言察美恶,别良苦。"如果言不周密,有时不仅会给自己招来祸患,甚至还会给他人或社会带来危害,故"言不可不慎也"。
    4.从小处做起。《权修》篇认为一个人要想修养好道德情操,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从小处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经过日积月累的培养,最后才能修成大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统治者就必须教导人民注意"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如果道德教育不从小处做起,不去防微杜渐,那么"微邪"就会变成"大邪","大邪"最终也会危害到国家。在禁邪的问题上,它主张采取积极的态度,不能等问题发生了才去解决,而应防患于未然。这种主张是十分深刻的。
    5.自我反省。《管子》教导人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同样,还要从"绝理者"身上记取教训,从"不及者"身上取得借鉴,以能更清楚地反思自我,如此,才能不断地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此外,《管子》在道德教育上很重视道德行为的感化及自觉性,认为道德教育是以启发和感化为特征的,是要人们动于衷曲,内心受到感化,从而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管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了道德教育的一些本质范畴;其道德教育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教育的某些规律。这些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可否认,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即为当时统治者服务的特征。今天看来,如果我们抛弃其时代性及阶级性,即从一般意义上对其道德教育思想加以继承的话,这无疑会为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的内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