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修行人生 > 学习 >

破解古人的为学之道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学问,良好的学问是政治、生活之反思与引导,因此,学风与世风是紧密相连的,学风正,则世风正。古人之为学本就是为政。倘若我们深入探索古人的为学之道,就能够有所启发。
    
    学风与国家兴亡有关吗?
    魏晋人崇尚“谈玄”,反对琐碎繁杂的考据,后来西晋灭亡,东晋南渡,人们归之于“清谈误国”。明末清初一些学者认为,北宋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与“空疏”的学风不无关系,认为学风不正而误国的确有人在。
    根据清人的概括,“汉学”与“宋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基本治学方法。前者重视原著文本,以训诂考证研究为主;后者以阐发引申文中之含义为主。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不过在研究方法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在争论中,两种方法逐渐融合。
    “宋学”,不顾文本引申大义
    西汉建立,在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设置了《诗》、《书》、《易》、《礼》、《春秋》五科的“五经博士官”。但遭秦朝“焚书坑儒”后,这些儒家的书籍很难找到。于是,博士们想方设法寻找拼凑,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传授学生,故称之为“今文经学派”。他们在传授时,秉承了孔子“诗无达诂”、孟子“以意逆志”等解读文本的方法,从实用的目的出发,去寻求、阐发文中的微言大义,以当前的观点去解释文本。尤其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后,更是如此,甚至不惜对文本臆断曲解。
    如当时传授《诗经》的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派,他们解释《诗经》就是如此。《齐诗》解释《关雎》:“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把这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篇说成是赞颂周文王的“后妃之德”,提到了封建“纲常”的高度。其实,这是一首青年男女的爱情诗。孔子不删削此诗,并专门保留写男女之情较多的《郑风》、《卫风》,在于他承认了青年男女爱情的正当存在。清初洪昇写《长生殿》剧本,赞扬“至情”,在开头的《满江红》词中就有“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之说。又如《鲁诗》解释《伐檀》,把伐木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斥责曲解为失意官员的牢骚:“伐檀者,卫国之女所作也。伤贤者隐避,素餐在位。……伤痛上之不知,卫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
    “今文经学派”这种挖掘文本内在之意,引申大义,甚至不顾文本,不惜曲解附会,将内容往政治需要靠拢的做法,给人启发,逐渐形成以引申、挖掘、阐发原著的微言大义,或以新的观点重新解释、建构原著的治学研究方法,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家手中,更是发扬光大,史称“宋学”。所谓“六经注我”,不拘泥于文本的章句训诂,借释古籍以宣扬自己的思想。如近代康有为,从古代夏、商、周三代演变的“三统说”和《公羊传》中的说法,演变为“三世说”,认为社会将从“据乱世”发展到“升平世”(小康),再发展到“太平世”(大同),以此作为他维新改良的理论依据。
    
    “汉学”,陷于细琐考据
    西汉今文经学派的引申曲解,引起当时另外一些学者的不满。汉景帝时,鲁恭王刘余从孔子古宅翻修中取得了一批儒家藏书,献于朝廷,这些书用汉以前的古文书写。河间献王刘德也把所藏的古文经书献出来,于是引发了学者的研究。这种研究重视原著本身,从文本文句的训诂着手,弄清它们的本来含义,考订文本中的名物、制度、人事,不妄加附会穿凿。《汉书》中评论刘德之学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正概括了他们的治学特点,史称为“汉学”。古文经学派在西汉并不得到重视,直至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郑玄擅长训诂考据,博采众长,笺注《十三经》,古文学派遂壮大声势。实际上这种治学方法是研究一切学问的基础,即使是“宋学”派,也须重视读懂文本,再去发挥。至清代中期,由于统治阶级文网的严密,学者们纷纷埋头训诂考据,继承古文经学派的治学方法,并从经学研究扩展至史学、天文、地理、音韵、语言、典章制度等各方面,出现了戴震、惠栋、王念孙、段玉裁等大学问家,“汉学”达到鼎盛,史称为“乾嘉学派”。但这种学风历来遭到一些人的批判,有人批评它脱离实际,陷于细琐考据。唐代诗人李白就有《嘲鲁叟》诗讽刺道:“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清代“朴学”与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宋学”之弊,在于过分引申发挥,陷于空谈。其实这种文风在魏晋时已见端倪,何晏、王弼、郭象等一反汉儒经学琐碎繁杂的考据,而以发挥大义、注重发现来注释《老》、《庄》,洋洋洒洒,形成“玄学”。后来西晋灭亡,东晋南渡,人们归之于“清谈误国”。宋代时,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等将儒家之说发展为“理学”,阐述“性”(人性)、“命”(生命本体)、“太极”(宇宙世界)等概念,直至明代的“心学”,都以抽象阐述义理为主。北宋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引起明末清初一些学者的反思。史载有人讥刺金兵已经开始渡黄河进攻首都开封,而北宋朝廷还在反复争论不休。所以他们认为“空疏”的学风是导致亡国的重要原因,遂倡导将“汉学”与“宋学”结合的新路。
    顾炎武就是被梁启超称为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清学开山之祖”的第一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他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力行,走遍各地,将书本学问与实际对照,写下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大量著作。清初另一位学者朱彝尊,走南闯北,专门留心各种“金石断缺之文”,用以对照书籍记载,在经学、史学、地理等方面挖掘出不少新的东西,成为学问大家,康熙皇帝授以“研经博物”之匾。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也莫不如此。据曹聚仁先生《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介绍,戴震为了考证“光被四表”中“光”就是“桄”(“横”)之意,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古籍中寻找证据。虽有了一些证据,但总觉得还不够充分,晚年关照他的儿子、弟子继续寻找。又过去了二十多年,弟子们终于在《前汉书》中找到了“横被四表”的实例,纠正了过去的误释。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清人治学的严谨。
    
    在此基础上,以“汉学”的微观研究为基础、“宋学”的宏观阐述为升华的治学方法——“朴学”产生。“朴学”之名虽早已有之,但清代的“朴学”含有新的意义。“乾嘉学派”虽以汉学考据为主,但也注重宏观的综合和阐发,并注重实践,所以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古籍整理和发现,涉及到方方面面,被今天称为“国学”的,大部分成果出于此时。
    进入近代,随着文物古器物挖掘的增多,对它们的研究也越来越为人所重视。王国维、罗振玉等学者又将书本文献中记载的内容与地下出土的古文献、古器物互相对照,从对照中,考证书本文献记载的真伪正误,弄清了许多历史事实的真相,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加以理论总结,推广介绍,使之成为史学家及其他治学者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人们称之为“二重证据法”,也称“罗王之学”。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概括这种研究方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按陈寅恪先生的概括,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包含三方面的“二重综合”,即“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的“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的“互相辅证”、“外来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的“互相参证”,从而使得这种研究远远超越了过去的研究。这也是王国维分析了东西方不同的思维特点、接受了西方科学精神熏陶的结果。
    西方研究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源流,前者更强调“实证”,注重科学的考证,重视实验实践结果,一切结论由事实讲话,不作半点无根据的臆测,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排除抽象的思辨;而人本主义研究则把研究重点转向人自身,重视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觉和理性直觉,重视对客观事物的推演阐发。这类似于我国的“汉学”与“宋学”。王国维受此影响,十分重视考证之学,但他又能在尊重事实、科学考证基础上大胆假设,严密推理,将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各种学科融贯相通。这样的见识与研究方法,正是东西方逻辑思维和研究方法在他身上统一后结出的硕果。
    为学之道给今人的启示
    纵观古人的治学方法,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仍能给我们今天的治学和教育以很多启示。
    先来看对治学的启示。“学术腐败”、“学术打假”是当今知识界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究其原因,乃追求急功近利、浮躁喧嚣之风影响,不少人不想、不愿、不肯花时间、下苦功去认真研究问题,而想方设法走捷径,抄近路,早出“成果”。王国维在研究《水经注》版本中,曾不无痛惜地针对清代学者戴震过分追求名利涉嫌“剽窃”、从而损害了其他学术成就和名望的事,提出学者“当知学问之事,无往而不当用其忠实也”的忠告。
    再来看对教育的启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嬗变阶段。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大大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其中最主要的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首先是要让学生从小打好扎实而广泛的知识基础。人们普遍反映,现在学生缺少的是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但这两种能力的基础是什么呢?是知识。离开了知识而去追求能力,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又有人会说,现在学生负担那么重,学的知识还少吗?学生的负担是重,但重在重复学习、重在无用知识的学习上,这些重复和无用知识的学习剥夺了学生学习有用知识的时间和精力。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自进能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汉学”和“宋学”结合的治学方法。所以,重提“汉学”与“宋学”及其流变,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古人的为学之道值得现代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发明属于自己时代的学问,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